铜梁信息网

搜索
查看 1218 回复 3

转 重庆好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21 15:19:55|来自: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福建 来自 福建泉州
重庆好心人李学珍:一碗凉茶润人心
http://www.100ye.com  2011年3月4日14:34   重庆日报     

    青石板,地坝院,川黔古道边,她像一棵遒劲的黄葛树,荫护无数行者。
  
  千步梯,万斤水,16年辗转往复,她用最朴素的方式,滋润路人焦渴。
  
  这番赞誉,对于綦江县打通镇习水寨坝76岁的李学珍来说可谓实至名归。尽管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终其一生也不可能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她用16年的默默付出,用她对理念的坚守,感动了千千万万比她文化更高、财富更多的人。
  
  她做的事看起来很简单,免费为过往村民提供清香甘甜的凉茶。但是她一做就是16年,一碗凉茶,洗涤了一方乡土的心灵。
  
      那个深夜,因为一位到她家里要碗水喝的贵州民工,正在为不能给村民做更多事而心里空落落的李学珍一下子亮堂了:“哪怕是一碗水,也是为别人做了件好事。”
  
  风很猛,卷着浓浓夜色,吞没了绵延起伏的大山和棋子般散落的山村。
  
  没有一丝灯光。山里人,习惯了黑暗中把一身的疲累扔到床铺上。
  
  这是1994年12月。凌晨1点过,急促的狗叫声让綦江县打通镇习水寨坝的一扇窗口突然亮了。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妪披衣走出家门,刺眼的手电筒光射向院坝。
  
  “老乡,没事。我们是打通煤矿的矿工,有急事回老家。走到这里口渴了,就来舀点水喝。没想到把你家的狗惹到了。”一位操着贵州口音的中年男子说道。
  
  “哦。那就喝吧,喝完记着把盖子盖上。”老妪随口说了一声,转身回到房间。
  
  这位老妪就是李学珍,刚刚卸任的打通镇新池村村委会妇女主任。其实那一夜,她正翻来覆去睡不着。因为当了30多年的村干部,突然没事做了,还真有些不习惯。
  
  看着李学珍进屋,老伴刘光荣调侃地说道:“人家当官的退下来不适应,你一个妇女主任,不干就不干了,怎么还睡不着觉?就这种光干活又没钱拿的差事,谁都躲着,就你还当个宝。”
  
  李学珍没有应声。她知道老伴说的是实话,但心里不知为什么,总有一种空落落的感觉。
  
  躺在床上,李学珍依旧难以入眠,一幕幕往事在脑海中浮现:
  
  农业大生产运动中,李学珍是远近闻名的“铁姑娘”,带领乡亲们创造了多项生产纪录,年仅24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李学珍渐渐想明白了:自己心中的失落感不是因为失去了个主任的头衔,而是感到没有再为群众干点事的机会了。“一个共产党人,总还得要为人民服务啊。”
  
  想着刚才那位在自家舀水的贵州民工,李学珍心里又好受了一些。“哪怕是一碗水,也还是为别人做了件好事。”
  
  儿女们不理解,跟老妈“约法两章”:过了65岁,就坚决不能再干了。可李学珍65岁的“退休年限”一再延后,从68岁到70岁,计划一次次落空。如今,她已经76岁,那个摆了16年的凉茶摊依旧立在路边,为行人献上一片甘甜。
  
  打通镇位于重庆、贵州交界处,是方圆几十里的一个大镇,加之镇上还有煤矿企业,因此到这里来赶场、上班的人很多。大山之中,走十几里路都碰不到一个杂货摊。路人口渴难耐便经常去农户家中讨口水喝。
  
  李学珍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继续“为人民服务”的机会。
  
  她在院坝前放上一个木头架子。架上摆着一桶凉茶、一只土碗,一个向路人免费供应的凉茶摊就此“开张”。行人要喝水就自己动手,喝多少也随个人的便。
  
  水是地下的井水,茶是山上采的野茶,都是不值钱的东西。即便在那时,对于许多城里人来说,这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李孃孃家免费供应凉茶”的消息在当地还是成为了一条爆炸性新闻。
  
  村民刘光友向记者道出了原委。在城市,打开水龙头就有自来水。可在打通镇,村民吃水只能肩挑背扛。赶上风调雨顺的好年景,走个一里路就能挑回水来;可碰上旱季,那就得翻山越岭走十几里路。以至打通附近有句谚语“水要有人挑,茶要有人烧。”
  
  “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每天挑着七八十斤水走几里山路,有时还得跑两趟。这就是换了身强体壮的年轻人也不容易。”刘光友这样说道。
  
  李学珍的举动,家人们一开始并不理解。远在广东打工的儿女打回电话,苦口婆心地劝道:“妈,你都这把年纪了。每天把自家喝的水挑回来就不容易了。多跑几趟,身体怎么吃得消?”老伴刘光荣更是撂下狠话:“这凉茶摊是你开的,挑水的活可别找我。”
  
  李学珍什么都不说,只是每天一大早起床,挑回水、煮好茶。整整一个礼拜,李学珍每天踏着崎岖的山路跑三四个来回。
  
  “过几天瘾就行了,你还当真了?”刘光荣痛心地劝道。
  
  “你不帮忙就算了,还说什么风凉话。摊子刚摆出来,怎能说不干就不干了。”李学珍说。
  
  毕竟是40年的夫妻了,知道老伴倔强的个性。刘光荣只好收回说过的话,每天帮着李学珍上山挑水采茶。
  
  儿女们也只得变换招数,跟老妈“约法两章”:每天就挑一担水,喝完就不再挑了。过了65岁,就坚决不干了。
  
  然而,儿女们不在家,李学珍每天挑多少水,完全取决于路人的需要。65岁的“退休年限”也一再延后,从68岁到70岁,计划一次次落空。如今,李学珍76岁,那个摆了16年的凉茶摊依旧立在路边,为行人献上一片甘甜。
  
  烈日当空,崎岖的山路上,两位年近70岁的老人,一个在前面背着装满110斤水的大缸,另一个在后面用双手帮忙托着,走上几里路,满头大汗的两人再换一下位置。到20多里外的水井取水,两个老人清晨出门,要走上整整5个小时,正午才能回到家中。
  
  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旱不期而至。风云不动,滴雨不见,人畜饮水都成了难题。
  
  棘手的难题摆在李学珍面前———这个凉茶摊是否继续摆下去?有好心人劝她:“现在到处都缺水,你就是找回水来,也会被周围的人一抢而光,那些赶路的人也喝不上。”
  
  这位当年远近闻名的“铁姑娘”此刻又拿出了当年战天斗地的韧劲,她下定决心:“越是这种困难时候,凉茶摊才越要摆下去。”
  
  “一定要找到水源。”李学珍心里一遍遍默念道。触目皆是开裂的土地。李学珍没有灰心,她翻过一座又一座大山,终于在二十多里外的地方找到一口还没有干涸的水井。喜出望外的李学珍,挑着两桶水回到家中。
  
  将水倒入缸中,李学珍还来不及体味疲惫的感觉,原本舒展开的眉头又紧锁到了一起。家里除了自己和老伴,还有两个孙儿。两桶水对于一家四口人来说,已经是十分紧张,那么煮凉茶的水又从哪里来?
  
  最后,李学珍想出了看上去“最笨”的办法———每趟多挑一些水。
  
  水桶的容积是有限的,李学珍就搬出了家里一口能装110斤水的大缸,然后再编了一个大背篓来装水缸。每天清早,李学珍就和老伴背着水缸出门,装满水后,她和老伴就一个人在前面背,一个人在后面用手托着。走上几里路,两人再换一下位置。
  
  每天快到家时,都已是正午时分。烈日当空,崎岖的山路上,两位近70岁的老人一前一后护着水缸缓慢前行。他们的汗水,湿透了衣襟,他们的脚步,震响群山。
  
  2001年,重庆大旱。李学珍背着大水缸去打水时,还有人不满:“你们心也太贪了。现在水这么紧张,你们一家人还打这么多。”但听说了李孃孃送凉茶的故事后,正在排队的村民都主动让他们插队先打水。
  
  在打通煤矿打工的王伦、王浩两兄弟来自贵州,过去几年时间,他们无数次品尝过李学珍熬制的凉茶。面对肆虐的旱魔,王家兄弟却无论如何不肯再喝李学珍家的凉茶。他们告诉李学珍:“李孃孃,你家里也有几口人呀。现在到处都缺水,你还免费供应凉茶,我们怎么好意思喝!”
  
  在旱情最严重的两三个月时间里,王家兄弟不仅没喝过凉茶摊上的一口水,而且每次回家路过这里时,都会买上三四瓶矿泉水。一瓶自己喝,剩下的全部送给李学珍。
  
  当初,曾有人担心李学珍摆在路边的凉茶,会被周围缺水的人一抢而空。但是几个月过去了,这个无人看守的凉茶摊前秩序井然。不仅没人来抢水,甚至每天消耗的水量比往年夏天还要少一点。镇上的干部解释说:“大家看到两位老人这么困难还坚持送水,都被感动了。不是特别渴的,都不去那里喝水了。”
  
  李学珍和老伴刘光荣刚开始背着大水缸去打水时,还有人不满:“你们心也太贪了。现在水这么紧张,你们一家人还打这么多。”
  
  性情刚烈、不善言辞的刘光荣哪里受得下这个气,几番争执下来,差一点就和人动起手来。李学珍拉住老伴,跟大家苦苦解释。周围有认识李学珍的乡亲也站出来你一言我一语地替他们说话。“人家没说谎,这两位老人是真正的好心人。”“大热天的,人家跑几十里山路,就为给路人送一口凉茶。”……
  
  听说是李学珍,反对的人不吭声了。尽管没见过面,但李学珍免费为路人送凉茶,这七里八乡的谁不知道。到后来,李学珍与老伴去背水排队时,总会有人站出来让他们插队先打水。
  
  2008年4月,春雨后湿滑的山路让李学珍摔了一个大跟头,这一跤,李学珍跌断了一根锁骨和三根肋骨。病情刚有所好转,她就嘱咐老伴和儿女别光顾着照看自己,凉茶摊的事可不能耽搁了。
  
  转眼到了2008年。这一年李学珍73岁,离儿女给她规定的70岁“退休”年龄早过了3年。李学珍依然没有闲下来的意思,每天清早,山间小路上总能看见那个熟悉的身影。
  
  四月的清晨,一场春雨过后,李学珍挑着两桶水走在回家的路上,她的心情格外愉悦:“今年雨水足,这凉茶摊不会愁水源了。”然而,湿滑的路面让走惯了山路的李学珍也摔了一个大跟头。水泼了一地,心疼不已的李学珍正准备回水井边再挑一遍,但她忽然间发觉无论自己怎样使劲,却总也站不起来。
  
  半天之后,躺在医院里的李学珍才从医生口里得知自己这一跤着实摔得不轻———跌断了一根锁骨和三根肋骨。
  
  伤筋动骨100天,更何况是一位73岁的老人。在许多当地人看来,70多岁的人一旦逢此大病,痊愈的希望微乎其微。
  
  儿女从外地赶回家中,看到躺在病床上的母亲,他们不忍心再责怪她,只好冲父亲说:“早就叫你们别天天送凉茶了,现在竟然弄成这样!”刘光荣无辜地说道:“你妈的个性,你们又不是晓不得,哪个管得住嘛。我要不帮她挑水,她更辛苦。”
  
  更让人“生气”的是,病情刚有所好转的李学珍,就嘱咐老伴和儿女别光顾着照看自己,凉茶摊的事可不能耽搁了。大女儿刘明蓉忍不住顶了一回嘴:“你躺在床上动都动不了了,还想着凉茶摊。还要不要命了?”没想到李学珍个性更倔:“你们要不管,我爬着都要去挑水。”
  
  没有办法,儿女们一边照顾母亲的身体,一边还得照看母亲的“事业”———那个换不来一分钱收入的凉茶摊。
  
  不过,在家照顾母亲的儿女们也亲身体验到这个毫无收益的“事业”的影响力。听说李学珍骨折了,乡亲们隔三岔五就来探望,送来的鸡蛋柜子都装不下了。还有远在贵州的村民擒了一只土鸡跑60多里路专程来看李学珍,这位村民说了一句发自肺腑的话:“当年大旱,李孃孃背个大水缸每天都走几十里,我跑这一趟算不了什么。”
  
  周围村民都认准了一个理———要想长命百岁,要想家中太平,就得像人家李学珍那样做好事。一碗凉茶,消解了路人的疲倦,更洗涤了一方乡土的心灵。
  
  好人一生平安。这句话用在李学珍身上无疑再合适不过。
  
  骨折半年后,这位老人又挑着两桶清冽的甘泉,在山路上前行。连为李学珍治病的医生都说:“像她这种年纪还能恢复得这么好的,实在少见。可能跟她开朗乐观的性格有关系吧。”
  
  如今已经76岁的李学珍,依旧能下田做农活,看起来远比实际年龄年轻。“出去说她50多岁,绝对有人信。这都是好人有好报。”村民这样评价。
  
  有一年,习水寨坝附近老是有农户家中被盗,除了钱,这些小偷连农民养的鸡和鸭都不放过。但唯独李学珍家里一直太平无事,连一根针都没有丢过。
  
  后来小偷被抓住了,他对所犯罪行供认不讳。问到为什么不对李学珍家下手,这名窃贼回答说,李嬢嬢是好人,10多年免费给路人送凉茶。我父母,还有哥哥嫂嫂都喝过她的凉茶,“我下不了手。”
  
  逐渐地,周围村民都认准了一个理———要想长命百岁,要想家中太平,就得像人家李学珍那样做好事。
  
  近些年来,社会治安等各项指标评比中,李学珍所在的村在镇里都名列前茅。镇上干部评价说:“有她在,村民们都认为人一辈子要多行善,千万不要去干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
  
  就在记者前去采访的当天,村民刘大全带着孙儿赶场回来,路过李学珍家。刘大全从桶里舀起一碗水,畅快地喝起来。李学珍热情地出来招呼,让他们进屋坐会儿。刘大全连连摆手说:“不坐了,不坐了,能喝一口水就感谢了。你这人一辈子做好事,一定会多福多寿的。”
  
  放下碗,刘大全又转身对孙儿说道:“人一辈子就要像你李婆婆那样行善做好事,这样一家人才能平平安安。”
  
  许多年后,当这位少年长大成人,他一定会记得在自己家乡有一位10多年如一日做好事的李婆婆,她身体硬朗、广受乡邻尊敬。如果李婆婆的善举能影响这位少年,那么这碗凉茶就不仅是消解路人的疲倦,更洗涤了一方乡土的心灵。
  
  当选2010“感动重庆十大人物”后,李学珍不愿去颁奖典礼现场。她觉得“一来自己也没做什么大事,担不起这些荣誉。二来我一个农村妇女好多年没见过这么大的场面,怕去了到时出洋相。”李学珍的话,充满了农民质朴的本色。
  
  2009年10月,一封由上百位贵州村民联名写下的感谢信寄到打通镇党委,这些多年来往返渝黔一带的行路人,把对李学珍的感激之情化于笔端。
  
  “做一件好事不难,难得的是10多年如一日,不停地做一件好事,永不懈怠。”很快,李学珍的事迹传遍巴山渝水,社会各界对她给予了高度评价。今年2月,在2010“感动重庆十大人物”评选中,李学珍高票当选。
  
  不过,对于突如其来的荣誉,李学珍却显得难以适应。2010“感动重庆十大人物”颁奖典礼前夕,李学珍死活不愿到主城领奖。后来打通镇以及綦江县来了好几拨干部,费了几天工夫才做通了李学珍的思想工作。
  
  “我不想去领奖。一来自己也没做什么大事,担不起这些荣誉。二来听说颁奖现场有好多人,我一个农村妇女好多年没见过这么大的场面,怕去了到时出洋相。”李学珍的话语里,充满了农民质朴的本色。
  
  直到如今领奖归来成为新闻人物,李学珍也没觉得自己做了什么了不起的大事。“不就是几碗凉茶吗,怎么还评个奖?”
  
  “说实话,我也不知道那个奖具体叫什么名字,只记得颁奖那天来的人挺多,那些机器设备我一辈子都没见过。那天幸好有许多工作人员跟着我,反正他们叫我往哪里走我就往哪走,就这样还有几次差点出错。”聊起这些,李学珍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
  
  如今,奖状和奖杯都放在李学珍家的正屋里,旁边还放着一幅字。“这幅字是那天颁奖的时候发的。我们没啥文化,不晓得上面写的啥,你们来了正好帮我认一下。”采访中,李学珍对记者说道。
  
  记者一字一句地念给她听,告诉她这是颁奖词,都是表扬她的话。她点了一下头,又笑了起来。
  
  爽朗的笑声中,饱含着一位农民的憨厚纯真。

作者:龙在宇  编辑:傅饶   

发表于 2011-3-21 17:06:50|来自: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重庆 来自 重庆铜梁县
难得啊
发表于 2013-11-30 03:17:20|来自: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 IP未知 来自 Invalid
沙发位出租,有意请联系电话:13838384381
发表于 2013-12-6 05:08:14|来自: | 显示全部楼层 | IP未知 来自 Invalid
……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选推荐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