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梁信息网

搜索
查看 2476 回复 5

大学生“宅”死家中折射教育三大缺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22 14:29:11|来自: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重庆 来自 重庆铜梁县
据3月18日《长江商报》消息  近日,湖北十堰一名不愿工作的男子被发现死在家中。该男子名叫王小林,是十堰郧县杨溪铺镇刘湾村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放弃工作独自居住家中14年,不做事甚至不愿做饭,最终被人发现“宅”死家中,疑是饿死。
     
王小林生前居住的房屋,如今已大门紧锁
     1995年的大学生,在当时还是很金贵的,很多单位都当宝贝一样看待,本可以有一番作为,却选择辞掉工作,终日无所事事至死……看到这样的悲剧,唯余一声沉重叹息。

     当然,大学生“宅”死家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个例和偶然因素,但必须看到,这并不仅仅是个人和家庭的不幸,更是教育和社会的悲哀。与之相佐证的一份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现象,30%左右的青年基本靠父母供养。为什么我们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独立自强?为什么一个大学生独居家中14年,社会都没有拉他一把,使其早日回归?这个不幸的故事引发一系列沉重思考,更折射出当今教育的三大缺失。

     首先是家庭教育缺乏独立意识培养。
     心理学认为,“啃老”的最主要原因是“父母包办”产生的后遗症。对儿童正常行为的压制和约束,不利于培养孩子独立、自信的品格;而父母在孩子青春期包办得太多,代替孩子成长,又会使得孩子缺乏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尽管报道对王小林的成长经历报道不详,但仅从“读大二时父亲去世,很长一段时间家人都瞒着他”的细节来看,父母的呵护溺爱可见一斑。

     其次是学校教育缺乏人格意识塑造。
     奥尔波特在《人格——一种心理学的解释》中提出,“所谓人格是决定个体适应环境所独有的心理——生理内在动力系统”。形成对自己社会地位、尊严、能力的思想意识,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心理成熟的标志。毕业后,王小林不能适应工作,不满学校的安排就辞职不干;回到家后,也很少帮助母亲干农活,甚至为此争执把母亲打骨折。显然,我们的国民教育培养出的只是会读书考试的大学生,而不是一个拥有成熟人格的社会人,无法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甚至没有用劳动创造价值的自尊。

     此外是缺乏自我挫折教育。
     不可否认,造成这种现象的内因在大学生自己的身上。“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长大后世界就没童话……”S.H.E的《不想长大》就像某些大学生的真实写照。我们承认,就业压力的确很大。2011年约有650万毕业生,加上往届待业者,不少于900万人需要就业,要找一个什么都满意的工作不是不容易,而是相当的不容易,特别的不容易。而且,一旦进入职场,或许没有“职场宝典”里的钩心斗角、明枪暗箭,但再也不会有人宠着,有人娇着。(从受父母溺爱的孩子、象牙塔里单纯的学生转变成一个自谋生路的职场人,这里面的新旧角色冲突让很多大学生一时吃不消,更别提那些四年大学都在打游戏、谈恋爱的孩子了。笔者就曾倾听过一些“宅男、宅女”的担忧,未来一片茫然,不知该怎么去面对。)似乎60后、70后敢打、敢拼、敢闯的精神和那种“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豪言壮语在他们身上都不见了踪影。但需要警醒的是,即使工作那么令人不满,职场那么“令人不安”,作为一个成年人,这些都不能成为畏缩不前的借口。谁能不经风雨见彩虹,职场的成功人士谁没经历过这些小风小浪。放弃工作,无异于不负责任地放弃未来。


     社会学家指出,“啃老族”已从一种“家庭现象”演化成“社会问题”,很可能成为影响未来家庭生活的“第一杀手”。如今,一语成谶,大学生“宅”死家中,提前为我们敲响警钟。早日修复教育和社会的缺失,让每一个公民心智成熟,独立坚强,不再游离于社会之外,这既是对生命的呵护,更是对未来的负责。
发表于 2013-11-28 15:58:11|来自: | 显示全部楼层 | IP未知 来自 Invalid
不错 支持下
发表于 2013-11-30 01:03:24|来自: | 显示全部楼层 | IP未知 来自 Invalid
元芳你怎么看?
发表于 2013-12-1 08:59:35|来自: | 显示全部楼层 | IP未知 来自 Invalid
前排支持下
发表于 2014-1-7 11:14:27|来自: | 显示全部楼层 | IP未知 来自 Invalid
向楼主学习
发表于 2014-1-12 06:20:34|来自: | 显示全部楼层 | IP未知 来自 Invalid
前排顶,很好!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选推荐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