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时值处暑,天气分外炎热。但在铜梁区安溪镇龙峰村的一处厂房里,忙碌的场景似乎比天气还要火热。
“一个盒子里装96袋,一袋80条到100条蚯蚓。大家辛苦点,加快进度。”张鸿川一边和工人将一箱箱蚯蚓装上厢式货车,一边对记者说:“一车33件,每一个盒子里都要加冰袋。天气热,不加冰袋蚯蚓无法存活。”
这一整车超过30万条的蚯蚓,将通过各渔具店销售给喜欢垂钓的市民。
自2016年开始养殖销售蚯蚓,38岁的张鸿川如今每年销售的蚯蚓已超过10亿条,销售额逾千万元。小小的蚯蚓,“蚓”来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钓鱼佬养殖蚯蚓 第一年收益就超5万元
一开始,张鸿川是如何想到养殖蚯蚓这个“小众”赛道呢?
“本身我就喜欢钓鱼,有一次听两个钓友聊天,说现在很难找到蚯蚓。”2015年夏天,钓鱼中的张鸿川听说了一件事情:一车由成都运送至重庆菜园坝的蚯蚓,被闻讯赶来的钓友在半小时内抢购一空。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为什么不自己养殖蚯蚓呢?”张鸿川敏锐地发现了商机。
要养殖蚯蚓,就要学习养殖技术。
多方打听后,张鸿川于2016年赶到四川雅安一处蚯蚓养殖场,“学习了3天,回来后就在菜地上建了种场,开始尝试养蚯蚓。”
要养殖品质好的蚯蚓,良好的土壤环境必不可少。“要改造土壤,最好的是牛粪,羊粪和猪粪差一点,鸡鸭粪不得行。”张鸿川将牛粪高温发酵,使粪便的pH值保持在8左右,再按碳氮比20∶1的营养要求配比,让牛粪成为蚯蚓生长繁殖的“沃土”。
张鸿川将自家1亩多地改造成了蚯蚓专业养殖场,培育出了达到商品化要求的蚯蚓。
养出了蚯蚓就要找销路。张鸿川骑上摩托,到镇上、城里的渔具店去推销。让他欣喜的是,蚯蚓的销路很好,当年的养殖收益就超过了5万元。
全国“帮他”养蚯蚓 每年超过10亿条
全国各地钓鱼爱好者众多,蚯蚓的市场需求量大,张鸿川的养殖规模一年比一年大。规模最大时,张鸿川养殖了30余亩蚯蚓,每年消纳周边近10家养牛大户的牛粪。1亩地1年产蚯蚓3000斤左右,每斤蚯蚓售价约8元,收益很是可观。
不过,蚯蚓养殖也并非一帆风顺。
“蚯蚓怕高温,一般土壤温度超过40℃就会死亡。”有一年夏天,因天气炎热又未及时给土壤降温,张鸿川的1万多斤蚯蚓“全军覆没”,损失了10余万元。
这次损失让张鸿川意识到家庭作坊式的养殖方式并非长久之计。“当时正好有些村民想学习蚯蚓养殖技术,我发现这既是带动大家一起增收致富的办法,也能降低养殖风险。”
张鸿川第1个发展的养殖户,是铜梁区大庙镇的李世兵。
2019年,时年60岁的李世兵用自家的七分地开始尝试养殖蚯蚓,当年收入近3万元。
李世兵的成功,让张鸿川找到了蚯蚓养殖的一条新路:“养蚯蚓投入不高,主要靠人力,很适合村里的老人和留守妇女来做。”于是,张鸿川决定向有意向的村民提供蚯蚓种苗和饲料,并承诺提供技术指导,包回收养大后的蚯蚓。
近年来,随着张鸿川及其创立的品牌“川哥蚯蚓”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张鸿川又将加盟养殖模式向全国推广。
目前,全国各地已有167家蚯蚓养殖户加盟“川哥蚯蚓”,每年由全国各地运送至龙峰村的蚯蚓超过10亿条。
向全国销售蚯蚓 每年产值超千万元
每年超过10亿条的蚯蚓,被张鸿川通过各种渠道销售至全国各地,年产值超过千万元。
“蚯蚓主要通过渔具店等线下实体店销售。”2022年,张鸿川开始通过抖音、淘宝、拼多多等线上平台销售蚯蚓,“我的抖音号粉丝只有两万多,但这两万多粉丝都是精准粉丝,可以直接产生销售额。”
如今,时常活跃在网络空间的张鸿川是铜梁区委网信办重点培育的“乡土网红”,既扎根农村基层,又能熟练运用网络平台技术,通过养殖和销售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我在基地工作量不大,就是把蚯蚓分装进小盒子或小袋子,然后装箱发货,每个月能赚2000多块钱。”村民赵学礼年过七旬,在家门口有份事情做让他很知足。
“现在我只养殖了8亩左右的蚯蚓,主要养殖蚯蚓种苗,同时为有养殖意向的村民提供技术指导。”作为“乡土网红”,张鸿川的基地常年为周边村民提供20余个工作岗位,每年支出的劳务费用超过50万元。
来源:铜梁区融媒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