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市铜梁区,很多农庄、田地甚至民宿,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号——“巴岳农庄”。 “巴岳农庄”并非一个具体的农场、庄园,它代表着铜梁区运用新平台、新技术、新机制探索乡村振兴的新模式、新路径。 通过“巴岳农庄”试点建设工作。侣俸、少云、围龙3镇6村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土地不再撂荒了,农民收入有保障了,农村的面貌也焕然一新了。 “巴岳农庄”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径,如何走出了蝶变的乡村?我们一起走进铜梁“巴岳农庄”,看一看乡村振兴的铜梁模板。 平台“农庄” 资源整合打通痛点 铜梁区少云镇是邱少云烈士的故乡。 近年来,当地除了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在农村产业上的发展也有了长足进步。这些成果背后,离不开“巴岳农庄”的平台效应。 邱少云故居。少云镇供图 华龙网发此前,少云镇的土地以农民自种为主,粗放的生产模式,带来不了多少收益,村民们也纷纷外出务工,土地撂荒现象一度严重。 据少云镇少云村有关负责人介绍,直到两年前,村里还只有西瓜和藤椒种植两个产业项目,总规模不到300亩,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仅有10万元。 而铜梁区有关部门也总结出,当前盘活农村资产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中,面临的普遍问题是:整体投入少,经营效益低下,收入渠道窄,经营风险高。 为了打通这些痛点难点,2022年,铜梁提出“巴岳农庄”试点建设,带着新平台、新技术、新机制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通过这一经营平台,侣俸、少云、围龙3镇6村启动首批“巴岳农庄”试点建设,因地制宜发展产业。 建设过程中,少云镇根据当地的情况以红色文化、山地农业为重。整合了3000余亩土地,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村集体经济迅速壮大。2022年,少云村村集体经济收入35.02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20年提升125%。 “将土地、种子、技术、农资、品牌、销售统一,再将种养环节按统一的生产标准交由农户、大户或专业合作社负责,形成‘大基地、小单元’的经营模式,把统一经营和小农户‘精耕细作’的优势相结合。”铜梁区农业农村委主任张焕兵认为“巴岳农庄”的模式,正是打准了农村产业发展的痛点难点。 “除了保障村民和村集体的利益不受损,‘整村成片推进’也是‘巴岳农庄’模式的一个显著特征。”张焕兵说,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巴岳农庄”试点建设会将村内符合条件的所有资产资源纳入其中,让产业的覆盖面更广,生产效益更高,发展更具可持续性。 俯瞰少云镇。少云镇供图 华龙网发既是“少云故里”,又是“巴岳农庄”,旅游业与山地农业融合发展。目前,少云镇已初步形成“五个一”特色产业,即一支艾、一条鱼、一片林、一盒菜、一抹红。依托5000余亩艾草基地、1800余亩乌鱼养殖基地、1200余亩花椒等农业高效特色产业,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扩大群众增收渠道。 通过一个平台,铜梁打通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痛点,试点成功的不止少云镇,平台效应在铜梁乡村处处展开。 智慧“农庄” 多项科技赋能种植 农业如何摆脱看天吃饭的命运,这需要用科技武装头脑,让产业变得更加“智慧”。 科技投入,是“巴岳农庄”又一亮点。 保乡村是铜梁远近闻名的蔬菜村。前几年光景好时,种蔬菜的业主有30多家,每天满载蔬菜进出的货车有10多辆。但后来,由于市场对高品质蔬菜的需求增大,需要增加基础设施投入,加上农资化肥、人工等种植成本的增加,不少业主赚不到钱就纷纷选择退出。 昔日的蔬菜村如何恢复生机,科学就是最好的辅助。 在铜梁区侣俸镇保乡村“巴岳农庄”设施蔬菜科技园内,现代化的智慧大棚一字排开。 侣俸镇用科技赋能种植。侣俸镇供图 华龙网发虽然已是寒冬腊月,但在科技园的温室大棚里,还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螺丝椒、小番茄等设施蔬菜摆脱了看天吃饭的命运,通过规模化、科学化的蔬菜种植技术,个头更大、品质更好,在市场上备受青睐。 “40厘米长的螺丝辣椒,一两个就能炒一盘肉。” “新品种的小番茄,抿抿甜,冬天也能接。” 在地里采摘的村民喜气洋洋,因为科技园有技术管家,专业公司管理,再也不用操心蔬菜的种植技术以及销售问题,还能通过入股分红、务工的方式增加多笔收入。 侣俸镇的小番茄生长饱满。侣俸镇供图 华龙网发据设施蔬菜科技园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侣俸镇将土地连片、产业相似的文曲、保乡、石河、水龙四个村和铜梁国有公司重庆龙裕城乡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共同组建铜梁巴岳农庄侣俸现代农业公司。 侣俸现代农业公司以每亩约14万元的投入修建了现代化的蔬菜科技园,四川奉民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每亩每年1.2万元的价格租下蔬菜科技园一期,用于螺丝椒、小番茄等设施蔬菜的种植。同时,为了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侣俸现代农业公司完善了水电路等农业基础设施,并引入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成立了西南蔬菜研发中心。 一年时间,侣俸“巴岳农庄”4个试点村就发展了设施蔬菜5000余亩,今年上半年增收1223万元,人均增收1100元。 不止如此,围绕蔬菜、蚕桑、莲藕、经果等特色产业,铜梁加强与中国农科院、西南大学等科研院所深度合作,依托原有蔬菜基地建设各类研发选育中心,依托科研院所吸引更多的农业科技人才服务乡村产业发展。 给蔬菜装上了“科学”的翅膀,铜梁“巴岳农庄”的产业发展也装上了腾飞的翅膀。 和美“农庄” 整套机制助农增收 近日,在铜梁区围龙镇巴蜀美丽庭院示范片龙湖村4组,农房外几名工人正在对外立面进行粉刷,几名工人正在修建路面堡坎…… 一个集露营基地、研学基地、温泉酒店、民宿等于一体的旅游景区正在围龙镇逐渐成型。 围龙镇打造一体化旅游景区,形成巴蜀美丽庭院示范片。围龙镇供图 华龙网发结合“巴岳农庄”试点工作,围龙镇按照“小而优、小而美的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定位,把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打造一体化旅游景区,形成巴蜀美丽庭院示范片。 走进“逃花里”乡间客栈,便被它干净、整洁、优美的环境吸引,业主李成正在对房间进行检查和整理。 原本,李成在外做生意,听说家乡在建设“巴岳农庄”,基础设施完善了,环境变美了。看着家乡发展越来越好,李成便选择回乡创业,开了这家民宿,与巴岳农庄项目公司重庆桥亭文旅发展有限公司共同经营。 客栈毗邻龙湖村千亩桃园,房间也以桃花为主题取名,二楼是开放式阳台。春暖花开时,游客可以坐在阳台一边聊天,一边欣赏灼灼盛开的桃花。 “我村积极利用闲置农房打造乡村民宿,第一期完成10家,由桥亭文旅公司统一营销,村民自行经营,带动村民和村集体增收。”围龙镇龙湖村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龙湖村将持续推进“巴岳农庄”建设,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共建美丽家园,共促乡村振兴,将龙湖村打造成为农文体商旅融合发展的综合体。 天气晴朗的围龙镇。围龙镇供图 华龙网发为了给村民们兜底保障,“巴岳农庄”形成了一系列的机制。 比如,推行“保底收益+利润分红”分配方式,实行两级两次分红,参照土地租金额度,以基本产量保底农民收入,同时农民享有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收益分红,与传统农民土地流转相比,农民收入增加20%以上。 又如,建立村集体承担有限风险制度,当项目发生风险时,资本公积金优先用于弥补保底分红不足部分的金额和发生解体后的破产清算、土地分户还原等产生的费用。建立资本退出资产资源保全制度,公司终止经营后土地和其他入股资产按权属归还给村民、村集体,保障资源资产不流失。 2022年以来,“巴岳农庄”首期试点3镇6村以4835万元国有企业投入,引入四川乡村发展集团、眉山好味稻、广东新鸿亿等经营主体,撬动近1亿元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 截至2023年6月,首批试点3镇6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同比增长259%,经营性收益同比增长318%。 正因为这些有效的机制,保障了当地村民的收入,更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乡创业,成为铜梁乡村振兴的力量源泉。
来源:华龙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