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编获悉,由铜梁区融媒体中心摄制的文献纪录片《满天晴雪映梅花——红岩英烈杨虞裳》将于7月1日21:20在重庆卫视《中国故事》栏目首播,铜梁综合频道同步播出。
《满天晴雪映梅花——红岩英烈杨虞裳》是区融媒体中心历时一年时间拍摄完成的一部电视纪录片。该片由铜梁区委宣传部作为出品单位,区融媒体中心、重庆广电纪实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区电视艺术家协会、区党史地方志研究中心和区委党校等联合摄制,总共60分钟,分上下两集。导演刘占国是铜梁区融媒体中心纪录片导演、制作人,是铜梁区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重庆市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广联合会纪录片委员会理事,曾参与主创《刘雪庵》《大后方》《品鉴》《记住乡愁》《刘少奇军事生涯》《破晓——重庆解放密档》《梦圆千年脱贫路——重庆市脱贫攻坚纪实》等在全市乃至全国产生良好反响的重要纪录片,作品数十次获得全国性奖项,是活跃在重庆纪录片创作阵营里的一员大将、一员老将。
杨虞裳出生于1919年,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党内化名“艾英”。他曾担任中共重庆城区区委委员、铜梁县委书记、北碚中心县委书记、万县中心县委委员、下川东地工委委员、下川东游击纵队代理政委、开县工委书记,先后组织和发展所领导区县的中共地下党组织,挽救了因“奉大巫起义”失利而濒临崩溃的下川东游击队,发动了开县“三二九”运动。他为保护和壮大中共地下党组织、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大西南作出了巨大贡献。
据本片导演刘占国介绍,杨虞裳一门三烈士,坚守理想信念,忠于党和人民,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如今能够有机会将杨虞裳烈士事迹搬上荧幕,这让刘占国倍感责任重大。“在立项之初,手里关于杨虞裳的文字资料只有不到100字和一张模糊不清的照片。”刘占国告诉记者,因为杨虞裳和他的同事、战友们都是在秘密战线工作,历史背景注定了关于他们这些英雄、英烈的记载极少,也注定了这次创作难度巨大,只能潜入史海深处,一寸寸去打捞那不知深藏何处的一粒粒金砂。“当时的想法是,既然接到这个任务了,就要好好去完成它。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发现,在探索和发现中寻找让自己激动、让自己兴奋的东西,只有让自己激动了,才能产生创作的冲动,才能激发创作的力量。”回忆当初的拍摄历程,刘占国表示。
在一年的拍摄过程中,摄制组认真梳理了中共党史的记载和见证者的回忆文献,克服资料稀缺、史料简单的困难,到南京、四川和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以及相关区县,广泛收集珍贵文物和史料;采访党史专家、红岩英烈的后代、杨虞裳的亲属和学生等亲历者和见证者;拍摄散落分布在各地的革命遗址,集中拍摄红岩渣滓洞监狱陈列馆等遗址遗存,将杨虞裳等英烈在国民党惨绝人寰的摧残中依然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坚持斗争的英雄形成功再现出来,并庄重呈献给了广大观众。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奋斗中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学习、宣传、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当前宣传思想战线的重要任务。策划制作红色影视题材,让人民大众走进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广大宣传文化工作者职责之所在、使命之所在。近期,电视屏幕上涌现一批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优秀纪录片,如中央电视台《绝笔》《无声的功勋》,中国教育电视台《白山黑水铸英魂》《重返红旗渠》等。铜梁籍导演刘占国领衔制作的纪录片《满天晴雪映梅花》主题深刻、艺术精湛,情景再现栩栩如生、视听语言美轮美奂,可以说是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纪录片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沁人心脾、耐人寻味。
该片讲述的杨虞裳(1919─1949)是重庆铜梁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担任中共重庆城区区委委员、铜梁县委书记、北碚中心县委书记、万县中心县委委员、开县工委书记。1948年6月,因叛徒出卖,杨虞裳和江竹筠(即江姐)等被捕。1949年11月14日,杨虞裳和江竹筠等在重庆歌乐山电台岚垭被杀害,牺牲时只有30岁。 杨虞裳出生在重庆铜梁的一个普通农商家庭。他们兄妹5人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兄弟3人先后担任中共铜梁县委领导。大哥杨德培、三哥杨德进、四弟杨虞裳都牺牲在与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的工作岗位上。一门5位党员3位英烈,这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中都是较为少见的。
我通过该片,第一次知道杨虞裳这个闪亮的名字。他是我的老乡,是共产党早期的基层领导干部,是满怀理想意志坚定的热血青年。他才30岁就在新中国曙光即将升起时被敌人杀害了!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一个个体表征、一个生动缩影。纪录片《满天晴雪映梅花》挖掘杨虞裳大量生动鲜活的细节,还原了一个理想坚定、情感充沛和勇敢智慧的英雄形象。杨虞裳这位先烈的传奇人生,使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更加饱满、更加丰富、更加立体。
该片给我们的红色题材创作带来了诸多启示。
一是注重贴近性,写好身边的英雄。过去我们在制作反映革命先烈的纪录片时,往往是跋山涉水,多方寻找他乡的英雄。当然这也是需要的,也很有价值。但其实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无数先烈的国度,英雄就在我们生活的故土,家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浸染着英雄的鲜血、诉说着先烈的传奇。在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风风雨雨的革命历程中,英雄的故事有口皆碑,红色印记随处可见。说身边人、讲身边事,可提高英模的可信度、亲和力。即便像杨虞裳这样的现在青年不了解的先烈,但在家乡有名有姓,有健在的同代见证者,也有宗亲后人,有据可查,有根可寻,一旦被纪录片如此这般的发掘呈现出来,乡亲们既有蓦然回首的惊诧,也有深信不疑的敬仰。布鲁塞尔的一个小街角,有一“小尿童”雕塑,那是一尊半米高的裸体小孩铜像,他站在2米高的一座拱形石座上,被称为“布鲁塞尔第一公民”。据说敌人在准备炸城时,这小子机智地撒尿烧灭了导火索从而拯救了全城百姓。多少年来,每天有成千上万的游人与它合影,传播他的故事。并非其他帝王将相,而是该市本土土生土长的这位小市民的雕像,成为布鲁塞尔的标志!铜梁区也尊崇这样的风尚,有邱少云烈士纪念馆,有刘雪庵公园等。其实在街头巷口、广场一角,或者一个不经意的转角处,竖起一个英模题材的小街饰,会给人带来别样的感觉,产生耳濡目染的浸润,再加上纪录片的完整而生动的呈现,那就使英模的形象和精神更加深入人心。如果全中国每一个市、每一个县、每一个乡都寻找、唤醒、重塑自己土地上的红色英雄,扎根本土构筑红色乡土人文精神,将使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更加具有贴近性、丰富性和生命力,也将汇聚和构建起关于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宏大而丰富的影像工程。
二是注重发现未曾发现的英模,特别是战斗在一线的基层英模。李大钊、方志敏、瞿秋白、杨靖宇、刘胡兰、江竹筠(江姐)、董存瑞,包括我们铜梁的邱少云,是大家耳熟能详深入人心的革命先烈,当然要反复讲述,力求常讲常新,但往往即使费尽千辛万苦也只有表现手法、表现角度的细微差异,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红色故事的传播效果。应该在继续传播原有英烈模范人物的同时,让影视镜头抵达人迹罕至的地方,去寻找发掘被历史尘封的仁人志士,特别是广大的基层英模志士。事实上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中,有着大量未被发现的英雄人物和基层一线模范人物。据不完全统计,从1921年到1949年,全国牺牲的有名可查的革命烈士就达370多万人,无名烈士更是难以计数,其中长征路上牺牲的红军达10万人以上。在新时代脱贫攻坚伟大斗争中,1800多名同志将生命定格在了这一特殊战场上,其中绝大多数是共产党员。在其他各个革命和建设时期,在其他各行各业各个领域中,也都涌现出了无数的英雄模范人物(数据来自《求是》杂志2021年第14期及中央台纪录片《长征》)。但我们大家所熟知的并不多,特别是市县区乡基层英烈模范人物。借助宣传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有利契机,尽可能发掘闻所未闻、有所耳闻但知之不多不深的英雄人物、先进模范的故事,可以更加完善和丰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他们是党旗上的经纬,共同编织成了这面迎风招展的精神之旗。
三是注重发挥纪实美学的优势,塑造真实可信、可爱可敬的人物。英雄的壮举不该被后人遗忘。但由于该片记载的杨虞裳缺乏历史资料,许多历史细节并不为人所熟知。本着对先烈的敬重和对历史的尊重,纪录片《满天晴雪映梅花》注重多个证据的寻找、探访、比对;走访与主人公有关的众多红色遗址、旧址、故居;拜访相关的历史专家学者、亲历者以及英雄先烈们的亲属后人;收集和整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遗物、遗存;此外,本片还适度运用情景再现的手法,提升画面冲击力和节奏感,增强故事叙述的形象性、可看性,但该片的情景再现总体保持一种严谨、克制的态度,维护了该片的真实性。总之,主创者采用多种纪实手法,让杨虞裳这位被人遗忘的红岩英烈第一次较为完整生动地呈现在屏幕上,血肉丰满,性格突出,精神彰显,感人至深。
家乡铜梁是片红色的热土,一幅幅历史画卷让人们心潮澎湃,一个个动人故事让人们荡气回肠。我代表中国纪录片人祝贺《满天晴雪映梅花》成功完成制作。也期待该创作团队在铜梁区委领导下续写家乡的英雄故事、传奇人生及伟大建设事迹。也希望该片能够在更多媒体平台上传播分享,以感召、激励2.8亿青少年学生走进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致敬英雄,学习英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观后感根据作者在纪录片《满天晴雪映梅花》审片会上的视频发言所整理。作者为中国教育电视台副台长、中广联纪录片委员会副会长)
来源:铜梁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