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梁信息网

搜索
查看 3325 回复 0

土桥镇:打造全域旅游新格局 建设乡村振兴示范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5-24 10:42:30|来自:重庆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重庆 来自 重庆
本帖最后由 山河永幕 于 2022-5-24 10:43 编辑

434cd68d974cf4446597b82d58e5ee3.png

  荷和原乡
  核心提示
  今年来,土桥镇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区第十六次党代会提出的“四地”和“四个大抓”目标任务,积极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坚持以产业为核心、文化为灵魂、体育为媒介、商业为资源、旅游为主线的农文体商旅融合发展,全面打造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进一步夯实基础,持续补齐场镇功能短板、提升场镇形象,加快建设乡村振兴示范镇。
  荷和原乡
  新陆有机草莓种植
  产业富民 乡村振兴“有底气”
  5月18日,细雨蒙蒙。在土桥镇高垭村的一块稻田边上,村党支部书记龙思勇正在察看合作社稻田秧苗的长势。站在公路边远望,长势喜人的秧苗横竖成行,满眼翠绿。
  “合作社是按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模式发展起来的。为了改善农业生产落后现状,我们还向区农业农村委申请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宜机化整治项目。”龙思勇说。
  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新路径,高垭村因此组建起了农润水稻专业合作社和龙润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优质水稻种植的基础上,合作社积极发展稻油轮作、稻米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升种植效益。同时,合作社开展水稻集约化经营和农机社会化服务,实现了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
  仅去年,高垭村就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经营总收入263.63万元。其中,专业合作社为镇内外提供农机社会化服务的耕地面积超过1万亩,实现年服务收入43.9万元。
  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土桥镇把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作为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因地制宜组织引导各村组建专业合作社,发展了莲藕种植、新陆智慧有机草莓种植、“兔管家”肉兔养殖、生态养猪场、绿色蔬菜种植、观赏鱼养殖等产业,并按照农旅融合发展思路打造了荷和原乡3A级景区。目前,全镇共有农业企业72个、农民合作社23个,其中国家级示范合作社1个。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土桥进一步擦亮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的牌子,坚持种养业并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品牌化、适度规模化发展的思路,推进全镇产业高质量发展。”土桥镇党委书记秦科说,土桥镇将继续突出抓好百万只肉兔和万头生猪养殖,建设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肉兔生猪养殖基地;大力发展莲藕、枳壳、精品小水果和稻油产业,扩大生产规模和产业能级,推进莲藕、稻油初深加工和乡村振兴车间建设,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下一步,土桥镇将进一步创新农业产业发展方式,将单纯的土地流转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相结合,全面推进“231”发展模式,切实提高全镇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努力解决土地碎片化和农业适度规模化发展的问题,夯实全镇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
  采收莲藕
  全域统筹 乡村旅游“加速跑”
  位于土桥镇六赢村的荷和原乡景区,处处绿水青山,步步如诗如画。
  沿着藕田边的木板栈道漫步,道路拐角处青砖黛瓦、古色古香的几栋民宿小院让人眼前一亮,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原乡藕寓。
  “土桥镇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在这里既能欣赏田园风光、采摘果蔬,还能体验农耕乐趣。我们到原乡藕寓住过好几次了,和家人朋友过来钓鱼、烧烤都很安逸。”游客周琪琪说。
  不单单是原乡藕寓,在土桥镇随处可见乡村民宿、农家乐。喜欢休闲垂钓的,可以去莲湖酒店;想要体验农耕文化的,可以去原乡藕寓;文艺青年若要寻找创作灵感的,可以去莲乡茶宿……这一切,都得益于土桥镇丰富的旅游资源。
  土桥镇地处铜梁城区近郊,这里山川相伴、田园秀美、人杰地灵,有历史悠久的慧光古寺,有宜居宜游的荷和原乡,有花果飘香的家泽田园。近年来,土桥镇立足资源禀赋优势,推动农文体商旅业态融合发展,成功举办了“原乡文化旅游节”“荷文化旅游节”“彩色跑嘉年华”“荧光夜跑”等系列活动,成功创建“重庆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乡镇”,入选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农民足不出户就业创业、经营山水增收致富的愿望成为现实。
  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游客选择多,村民增收路子宽。土桥镇狠抓区第十六次党代会提出的“打造更有活力更具魅力的文旅胜地”目标,着力挖掘和拓展土桥镇乡村旅游潜力,坚持以产业为核心、文化为灵魂、体育为媒介、商业为资源、旅游为主题的农文体商旅融合发展思路,进一步整合文旅、农业等项目资金,引导社会资本注入,推动全镇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同时,坚持人才聚合,充分发挥镇村干部和本土人才作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队伍。
  “下一步,我们将建设形成以荷和原乡为中心,发展集观赏、采摘、体验为一体的精品小水果基地,进一步发展原乡藕寓民宿、原乡慢食农时体验,进一步丰富土桥乡村旅游业态,全面打造全域旅游新格局,最终形成‘山上月月尝鲜果、山下十里赏荷花、三产融合品田园’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为乡村振兴增强新动能。”秦科表示。
  文创街
  宜居宜业 乡村建设“成效新”
  走进土桥镇高桥村,目光所及,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十分干净整洁。舒适宜居的乡村环境,映衬着一路的鲜花绽放,让人不禁心情舒畅。
  “我们现在都养成了习惯,每天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院坝打扫得干干净净的,饭后再散散步。这样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村民吴先荣开心地说。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土桥镇突出抓好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等工作,注重提升群众环保意识,充分调动群众主观能动性,让群众自觉参与到人居环境整治中来。
  不仅如此,土桥镇还紧紧围绕群众关心的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加快补齐短板。聚焦完善场镇功能,增强场镇对乡村振兴的承载力、推动力,新建旧市坝农贸市场、停车场和健身广场;聚焦主干路网建设,持续放大场镇集聚效应与虹吸效应,实施铜大路、旧玉路、土新路改造升级工程;健全“场镇面貌大提升、场镇环境大整治”长效管理机制,强化市政精细化管理。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重点围绕小城镇建设和农业农村这两个基本面来谋划工作,让群众在土桥既能寄情田园山水,也可以像城里人一样生活。”秦科表示,在小城镇建设方面,将围绕“三面”(路面、街面、立面)、“三场”(停车场、农贸市场、广场)、“三公”(公园、公交车站、绕城公路)寻找建设短板,增强小城镇在乡村振兴中的承载力和拉动力;在农业农村方面,紧紧围绕基层组织、基本产业、基础设施、基层社会治理四个方面来推进工作,加快水、电、气建设与铜梁城区同城化、同质化推进,全面开展基层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土桥的乡村成为城里人向往的地方。
  村集体经济项目水稻种植

  “231”模式激活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引擎”

  这段时间,在土桥镇新房村,村民们忙着移栽、管护秧苗,为今年村集体经济增收打好基础。
  “我们村田土水源好,但因小块而不便于耕作。村里成立的合作社进行宜机化改造后,种上了水稻,闲置的土地都利用起来了。大家的腰包也越来越鼓了。”村民张成忠说。
  张成忠不知道的是,新房村的变化,得益于土桥镇积极探索“231”模式、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新房村是一个单纯的农业村。多年来,村里的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留守村民无力耕种,加之田土小块零碎不成规模,部分田土因而闲置。
  如何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土桥镇探索出了“2”次土地流转、“3”个统一、“1”个绿色农产品供给基地的“231”产业发展模式,积极提高土地效益,促进集体和农民增收。
  简单来说,“231”模式就是村集体以闲置土地为重点,与农户签订土地流转协议,完成第一次土地流转。然后,再将集中起来的土地转租给农户、大户或业主生产经营,完成第二次土地流转。村集体和业主围绕绿色农产品供给目标要求,对农产品实行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和统一市场营销,最终实现建成绿色生态农产品供给基地目标。
  “当前,农村的状况是田土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即使有外来业主返租土地发展种养业并在生产中雇请部分农民务工,这也仅是单纯的雇主和雇工的劳务关系,与村民的利益联接不紧密。”土桥镇党委书记秦科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镇里经过深入研究和实践,通过“231”模式走出了一条有助于破解乡村振兴诸多难题的路子。
  “231”模式集中规模经营,从种到收再到销售的统一管理,形成了村集体、合作社、业主三位一体的利益联结机制,保证了村集体、大业主和小业主的利益。
  在土桥镇高垭村,同样也采取了“231”模式。合作社目前流转了村民土地1500余亩,种植多个优质稻谷品种。同时,合作社还修建了烘干房、精米加工厂对自产的水稻进行深加工,提高水稻附加值,并申请注册了多个商标。合作社的稻米产品供不应求,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值得一提的是,高垭村2021年土地入股的农户每亩保底分红400元、固定分红180元,土地入股的农户共分红87万元。
  通过“231”发展模式,如今,新房村、高垭村实施了宜机化土地改造2200亩,新建了烘干房、储粮仓库等设施,购置无人机、收割机等设备,规模化种植蔬菜、优质水稻、小水果。村集体经济发展红红火火。
  “下一步,我们将以农村‘三变’改革为契机,广泛推行‘231’发展模式,进一步在解决土地碎片化、适度规模经营、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土地流转与群众利益联结等问题上加大制度机制创新,引导各村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新路径,走出有土桥特色的农业发展新路子,实现乡村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利益联结机制更加完善、农民产业收益不断提高。”秦科表示。
  原乡藕寓民宿

  以藕为媒 “莲”通产业发展路

  如今,提到荷花,就不得不说土桥镇六赢村。“夏赏荷花,秋冬挖藕”,这个清香四溢的小山村,结合地域优势大力发展莲藕产业,使“铜梁莲藕”成功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走出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道路。
  上世纪90年代初,阳礼台等几位六赢村村民瞄准该村水源便利、土地肥沃和离城区近等有利条件,带头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优质莲藕。在几位带头人的推动下,种植莲藕经济效益好,莲藕产业走俏市场且效益可观。为了推动莲藕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在镇里支持下,通过业主带动,村里又成立了荷美莲藕专业合作社,形成了抱团发展的聚合效应。专业合作社统一安排生产、统一施肥、统一购买种苗、统一防虫治病、统一销售,莲藕越种越多。如今,土桥镇莲藕种植面积达1.2万余亩,年产量约1.8万吨。
  莲藕产业成了富民产业,莲藕种植也从一个村推广到了整个铜梁区。以六赢村为主产区的“铜梁莲藕”,靠着良好的品质,荣获了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依托着村里的荷塘,六赢村又打起了乡村旅游的“主意”。村里依托“莲藕”产业,弘扬“荷和”文化,打造了荷和原乡3A级景区。村里配套建起了荷花渡、荷花廊、荷花栈道、荷花亭等以荷文化特色的景点,并建起了荷和原乡风情馆和荷文化馆,年年举办荷文化旅游节。六赢村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打卡热地。
  游客来了,如何将他们留住?六赢村荷和原乡景区新业态“原乡藕寓”民宿应运而生,延伸了景区的产业链。
  “原乡藕寓是土桥镇六赢、庆林两个村利用群众的闲置房屋入股到我们村集体发展的,是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现在共有8户农户的30间闲置客房。客房既有特色单人单间,也有多人合租的独栋公寓,能够满足各类群体客人的不同需求。”原乡藕寓民宿负责人唐韵秋介绍。
  民房变民宿,乡村添活力。游客居住在民宿,既可观花赏景领略田园风情,品尝到清香四溢的莲荷宴和地道的农家饭,还可挖莲藕、摸鱼儿、摘水果、采莲蓬、钓龙虾、烤鲜鱼,让人流连忘返。
  一支莲藕做大一项产业,一个产业成就一个景区。靠着种莲藕、搞旅游,六赢村人均年收入达到了25000多元,日子过得安逸又巴适。六赢村也入选“全国农民丰收节·100个特色村庄”、重庆市乡村振兴重点镇村,美名远播。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优化莲藕产业结构,擦亮‘铜梁莲藕’品牌,把特色产业做成品牌产业,加强对荷和原乡旅游景区的管理和开发,促进莲藕主题乡村旅游业态蓬勃发展,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土桥镇党委书记秦科表示。


来源:铜梁发布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选推荐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