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2-5-18 11:24:43|来自:重庆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重庆 来自 重庆
四五月,正是西南地区盛产桑葚的时节。“哎!这桑泡儿才甜哟!又大颗!”重庆市铜梁区大庙镇三品村,一串串果肉饱满、紫红油亮的桑葚挂满了枝头,三五成群的游客手提篮筐在桑树林中穿梭,时不时丢一颗进嘴里,全然不顾手和嘴也都被染成了紫色。
“你们慢慢摘,摘大个的,那边还有白色的果桑。”说话的是桑葚基地业主苏杨。在苏杨眼里,桑树从头到脚都是宝,可不只是美味的几颗桑葚而已。
大庙镇素来有种桑养蚕的传统,是铜梁区栽桑养蚕最多的镇。而三品村又是大庙镇栽桑养蚕第一大村,养蚕数量占全镇三分之一,桑园面积也达到2000亩,占全镇三分之二。
然而传统养蚕受市场波动影响大。“有可能去年一公斤蚕茧卖得到40多,今年就二三十块钱了。”当地蚕农陈德芬说。
辛辛苦苦挣不到多少钱,村民们的积极性就降低了。21世纪初期当地栽桑养蚕之风最盛时,全镇年发种能超过万张,几年前就只剩下八九百张。
为了促进桑蚕产地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近年来,铜梁区在大庙镇大力变革传统蚕桑产业,努力在传统种桑养蚕模式之外再走出一条新的路子来。
2015年,大庙镇引进专业农业公司建设桑葚种植园,推广果桑种植,推动农文商体旅融合发展。
“桑泡儿从小吃到大,还不晓得可以当水果,还卖得到十几块钱一斤。”蚕农王安江一开始还以为村干部们在开玩笑。
但是随着380亩的种植园里60多个品种的桑葚逐年形成一定规模,每年桑葚成熟季,都会有不少区内外游客慕名前来采摘,还开发出桑葚果干、桑葚酒、桑葚醋这些衍生产品,盛产期周围的农家乐一席难求。
村民们的疑虑逐渐打消,他们在土地流转等方面全力支持桑葚种植,随之而来的是游客接待、基地务工等方面得到的实惠。
大庙桑葚的名头打响了,但是大家都明白,眼光不能只盯着蚕茧,更不能只盯着桑葚。
“桑树多了,养蚕也可以增多,但是必须用工业化的方式来养。”三品村党支部副书记候文雷是名“90后”,从小看到养蚕都是用桑叶养。但是在区镇的推动和牵线搭桥下,西南大学、三品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企业业主共同兴建起智能化养蚕车间,颠覆了沿袭数千年的传统养蚕模式,也颠覆了大家对养蚕的固定思维。
“这里的蚕不吃桑叶,是把桑叶直接打粉成饲料养蚕。”候文雷介绍,此举实现了每年近20批次的阶梯式养蚕,年产蚕茧120吨,彻底改变了过去分散零星养蚕耗费大量人力、效益低下,且桑叶利用率不高的问题。
优质的蚕茧直接在桑葚基地里的乡村振兴车间制成了蚕丝被,从去年秋冬开售起就一直供不应求。“一床蚕丝被根据重量价格从400到3000元不等,附加值可以达到直接卖蚕茧的几十倍。”车间负责人刘汉成说。
如今,王安江这样的蚕农不仅可以40元一公斤的保底价把自己家的蚕茧卖给车间,还可以在桑葚基地务工,增加收入的途径比以前多了。
对桑树价值的挖掘还没有停止。在三品村党群服务中心旁边,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博士廖星宇正在与村里共同组建一个桑枝菌研发中心。
“平时只看到桑叶用来养蚕,其实桑树枝是很好的食用菌培养料。”廖星宇说,修剪下的桑枝条,经一系列工艺流程,进行大棚栽培,就可以培养出木耳、香菇等食用菌。利用桑枝栽培出的香菇不但产量高、品质优,菌渣还可以做肥料。
“目前,大庙镇养蚕及副产物年收入达1200余万元,蚕茧收购、加工年产值达5800余万元。”大庙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李金洋介绍,以桑果、桑叶、桑枝、蚕沙为原料的综合利用加工年产值达4590余万元,蚕桑农旅年收入达510余万元,实现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增长10%以上,真正做到了把一株桑树“吃干榨净”。
来源:【中国农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