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0-9-4 09:56:01|来自:重庆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重庆 来自 重庆
你想象过自己被人深夜丢在高速上吗?
会不会绝望和无助?如果你才8岁,丢你的人还是亲妈呢?
前几日,泰州某高速口加油站,有个8岁的小女孩深夜独自前来求助。
原来,小女孩本是和妈妈一起同行,但途中妈妈得知女儿没写作业还撒谎时,火气“噌”的一下就起来了。
于是她把女儿赶下车,独自扬长而去。
孩子撒谎、不写作业,确实让人头疼,但女孩妈妈这种粗暴任性的处理方法,却无法让人苟同。
而且通过民警的询问得知,这并不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
女孩之所以撒谎,是因为妈妈给她报的补习班太多了,她每天都要写很多作业,没有时间休息。
这次撒谎,只是为了休息一天。
有网友评论说:“这哪是什么父母,分明是个爱撒气的孩子!”
的确,一个成年人遇到问题不问缘由,反而为了泄愤把孩子单独留在高速路上。
完全不管孩子是否会遇到坏人,发生意外,留下心理创伤。
这样任性,哪里像个成人,倒比孩子更像孩子。
可悲的是,生活中这类父母比比皆是。
他们生理成熟了,情感却还未成熟,既不会爱孩子,也不懂得如何与孩子建立健康的关系。
他们只有一种爱孩子的方式,却有很多种伤害孩子的方式。
恐吓、威胁、专横、功利、抛弃……手段层出不穷。
明明自己很任性,却要求孩子成熟懂事,这样的教育方式实在太讽刺。
就像上个月,把12岁儿子独自留在高铁上的妈妈,仅仅因为儿子不肯在高铁上看书,就赌气自己下车了。
他们以为这样能让孩子“长记性,变懂事”。
殊不知,这种幼稚的做法,不仅不能让孩子变好,反而凸显了自己的无知和任性。
你是任性的父母吗?
很多人都说,“长大就会变得成熟了”。
好像一个人变得成熟,只是因为年龄增长了。
可真相是,很多人哪怕活到了六七十岁,依然是个任性、不成熟的“孩子”,只因年龄和身份的掩盖,才没被人识别出来。
在《不成熟的父母》一书中,作者琳赛·吉布森博士将不成熟的父母分为了四个类型:
1、情绪型父母
这类父母常以自我为中心,很焦虑、很情绪化,时刻需要别人来照顾他们的感受,情绪激烈时甚至有暴力和自杀倾向。
如热播剧《以家人之名》里凌霄的妈妈。
情绪极端,遇到挫折就崩溃、无理取闹。
让小凌霄如履薄冰,早早变得沉默懂事。
2、驱动型父母
这类父母为了追求成功和完美,过度地干涉和控制孩子,强迫孩子去做很多事情。
如前面新闻里女孩的妈妈,为了能让女儿“变好”,用赶下车这种极端的方式来控制年幼的女儿,完全不顾女儿是否会崩溃。
3、消极型父母
这类父母虽然情绪稳定,也不严格要求孩子,但他们喜欢逃避问题,无法给予孩子指导和帮助,甚至在遇到问题时,会抛下孩子不管。
如《以家人之名》贺子秋的妈妈,在遇到困难时,选择把子秋丢下,自己逃去了深圳。
留下小小的子秋,懂事得让人心疼。
4、拒绝型父母
这类父母最缺乏同理心,他们拒绝和孩子交流,总在否定孩子。
孩子无法从他们身上得到慰藉和温暖,常觉得自己是个可有可无的存在。
就像电影《无爱可诉》里,男孩阿廖沙的父母从不和他做情感上的交流。
对他很冷漠,导致阿廖沙觉得自己是父母的累赘,于是用自杀结束了生命。
这四类父母,心理不成熟,对孩子的感受不敏感,虽身在父母之位,却不履父母之责。
比起孩子,他们更像“任性的孩子”,而孩子更像“成熟的大人”。
任性的父母,是孩子生命里的坑
在知乎上看过一个提问:有哪些事情,让你对父母至今难以释怀?
有个网友说:
太多了。
小时候偶尔贪玩不做家务,就被扇耳光说不懂事;
作业不按时完成,本子就被撕掉重写;
晚饭吃不完,就被关到家门外;
见人不打招呼,就被罚不准吃饭;
胆敢哭闹不听话,就被关禁闭……
小小年纪,就被要求听话懂事,无条件服从。
导致我比同龄人都早熟,当别人还在撒娇、玩游戏的时候,我已经乖乖在家帮忙洗衣做饭写作业了。
别人都说我很懂事,但只有我自己知道,我的内心早已百孔千疮,很压抑很空虚,孤独却找不到通往热闹的路口……
看完这些经历,真的很想抱抱这个让人心疼的“小孩”。
有这样任性逼迫自己成熟懂事的父母,是童年最大的悲伤。
一边要求孩子不能任性,一边却任性地为所欲为,完全不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何物。
被迫“成熟”的孩子,活成了一座孤岛,成了情感上的孤独者。
生存的使命也变成了讨父母欢心,做父母的“看护者”,自身的价值感和安全感被掠夺得所剩无几。
长期如此,这些“成熟”的孩子心空了,肩上的担子重了,严重时甚至会有自杀倾向。
更糟的是,这些孩子在父母任性之下成熟起来的孩子,严重缺乏爱的能力。
有了自己的孩子后,往往会重复熟悉的原生家庭模式,让悲剧一代代重复下去。
任性的父母,就像孩子生命中的坑,让孩子深一脚浅一脚,步步锥心。
做成熟的父母,把“任性”的权利还给孩子
俗话说,育儿先育己。
唯有父母不断成长,变得成熟,才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而父母变得成熟的标志,就是学会控制情绪,懂得尊重孩子,随时关注孩子的需求,回应孩子的感受,具备同理心。
尤其当孩子做出任性的行为时,能接纳理解,理性看待,适当的引导孩子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新的问题出来。
只有我们从心底里允许孩子有任性的权利,孩子才能活得像个真正的孩子,才能顺应自身的发展规律,变得独立、自信,充满生机。
在节目《爸爸去哪儿》中,年幼的嗯哼因为不想上交自己的玩具,不想分房子,不想和爸爸分开,多次耍小性子哭闹不止。
这种在旁人看来“任性、不懂事”的行为,却没有遭到杜江的指责。
杜江完全接纳嗯哼“任性”的哭闹不讲理,在尊重嗯哼的基础上,慢慢引导、安抚。
给嗯哼时间缓冲和适应,让嗯哼感受到来自爸爸无条件的爱。
正是这种成熟的爱,让一开始被打上“叛逆”“任性”标签的嗯哼,最后变得人见人爱,充满自信。
作家赫尔曼·黑塞说:“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
能任性成长的孩子,往往比早早被迫懂事的孩子活得更真实、更丰富,自我意识健全完整。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未来更可能获得巨大的成功。
成熟的父母+任性的孩子,才是教育最正确的打开方式。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一书里说:我们不但要有一颗爱孩子的心,更要懂得如何去爱孩子。
爱,是一种自我成长和修行。
为人父母,我们唯有不断学习和改变,才能进化爱的方式,让爱变得成熟不伤人。
所以,在养育过程中,我们要时时记得:
情绪稳定,家和后代兴;尊重孩子,赋予无限可能性;积极回应,用爱注满内心;亲密依恋,做孩子坚强的后盾。
让孩子浴爱而生,在爱中成熟。
因为,我们要的是孩子心理上的成熟,而不是外表行为的成熟。
让父母回到父母的位置上,提供爱的甘霖;让孩子回到孩子的位置上,健康自然成长。
父母爱得成熟,孩子才能被爱得“任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