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0-5-9 09:57:05|来自:重庆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重庆 来自 重庆
15年前,《家有儿女》开播,这部轻松、幽默的情景剧伴随着无数80、90后成长。
小的时候,看这部剧经常被逗笑,总认为是一部给小孩儿看的喜剧。
最近重温才发现,这不仅是拍给孩子看的,也是拍给父母看的。
就如同之前上过热搜的“夏东海的教育方式”。
在这个重组家庭里,夏东海对待每个孩子都很用心,能看到他们不一样的优点,让3个孩子都感受到了来自父母的尊重和关爱。
不过,今天我们不讨论夏东海有多优秀,而是想跟大家聊一聊最让人心疼的一个孩子——刘星。
总是被误会的那个孩子
之前微博上有个话题:学霸的在家地位和学渣的在家地位,博主@太皇太后您有喜啦贴出《家有儿女》中的两段情节。
学霸,自然是小雪,因为常年占据班里第一名的位置,不小心考了第二名,父母纷纷安慰:
学渣,那就是刘星了,极少考第一名的他,带着奖状回家给父母,却得到这样的回应:
父母完全是一副“不信任”“你该不会作弊了吧”的态度,真·扎星。
类似的事情并不少。
家里3个孩子,只要刘星和小雪、小雨有矛盾时,那一定是刘星的错。
有一次,刘星找小雪借球鞋遭到拒绝,他就趁人不注意,偷偷穿走了。
好巧不巧,那天小雪正好要上体育课,找不见球鞋只好穿了一双普通的鞋子。
结果因为平常锻炼少,小雪在体育课上摔伤了脚踝。
一回家,小雪就嘟囔着跟刘梅告状,说刘星害她受伤。
的确,这件事是刘星有错在先,但刘梅的处理方式却总让人感觉太偏心。
从一开始,刘梅就选择无条件相信小雪,认为她的伤就是刘星穿走她球鞋导致。
对小雪,是温柔地嘘寒问暖;对刘星,是暴躁地横加指责。
即使在小雪的体育老师来家里说明真实缘由:
小雪摔跤是因为缺乏锻炼、和鞋无关后,刘梅依旧不愿意承认错怪了刘星,更别提一句道歉了。
还有一次,3个孩子在家,小雪和小雨在客厅把茶几堆得一团乱。
俩人走后,刘星好心过去收拾,正巧刘梅下班回家,不由分说,就是一顿质问。
刘星委屈地想解释,刘梅一个字都不愿意听。
被亲妈一次又一次地泼冷水,再坚强、温暖的孩子,也会开始质疑自己。
就如弗兰西斯·培根说:
“真正可怕的,并不是那种人人都难以避免的一念之差,而是那种深入习俗、盘踞于人心深处的谬误与偏见。”
可悲的是,这种偏见,刘星经历得太多了。
总也得不到欣赏的那个孩子
之前看过这样的一个新闻:
10岁的女孩乐乐,是个乖巧的孩子,读书成绩也不错。
为了乐乐学习查资料方便,父母很放心地给她买了一部手机。
哪知,乐乐竟迷上了短视频直播,因为打赏主播,一下子花掉了妈妈1年的工资。
父母既愤怒又痛心,平时听话的女儿,怎么会做出这种不可思议的事情呢?
而女儿的回答,不禁让人心疼:
“每次我送(礼物)的时候,(主播)他们都夸我,说谢谢谁的什么礼物。我在家里也没有什么人夸我,我觉得(主播)他们夸我,我很开心。”
“在家没人夸我”,寥寥几字,尽显孩子心里的委屈。
童话大王郑渊洁说过:“人性的本质是渴望欣赏,孩子尤其渴望欣赏。”
但我们刘星从小就没得到过这种“欣赏”。
渴望被夸奖的他希望通过擦玻璃能得到刘梅的一句称赞,却被怀疑是不是想逃避写作业,刘星委屈得大喊冤枉。
可一贯对刘星有偏颇的刘梅,完全没有理会他的需求:
苏珊·福沃德教授在《中毒的父母》一书中写道:
“小孩总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父母一句随口的打击,可能说过就忘,可孩子却会一直记在心里。
导演姜文曾在采访中分享过自己的故事。
他说这辈子最大的失败就是不知道如何与母亲处理好关系,仿佛他做什么母亲都不会满意,从来不会夸奖他。
他回忆起自己考上中戏时,高兴地拿着录取通知书回家给母亲看,心想这下总能得到认可了吧。
可让他失望的是,母亲什么称赞都没有,只是让他赶紧把自己的衣服洗了。
终于等到自己有能力后,姜文给母亲买了一间房。
然而母亲并没有想象中开心,也不愿意搬进去住,坚持住在老房子里。
那个时刻,姜文突然特别羡慕自己的一个朋友。
因为朋友做了同样的事情——给母亲买了房子,朋友得到了夸赞。
直到母亲去世,姜文依然弄不明白,为什么不管他有多努力,也始终换不来母亲一句称赞。
曾经有心理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
中国大部分孩子都是有父母的“孤儿”。
因为很多的父母,对孩子表达爱时太过吝啬。
一直被忽视的那个孩子
电视剧《请回答1988》中,德善跟刘星一样,是家里的老二。
上面有一个优秀的姐姐,下面有一个还算懂事的弟弟。
都说老二最容易被忽视,德善也不例外。
早餐吃的鸡蛋,经常没有德善的份。
家里吃烤鸡时,姐姐和弟弟都有鸡腿,唯独德善没有。
被忽视的德善连生日都不曾单独过过,永远都是和姐姐一起过。
最无助的是,有一次,家里煤气泄漏,父母只记得把姐姐和弟弟背出家门,德善只能靠自己慢慢爬出来。
这种待遇,刘星也经历过。
作为家里的“小透明”,刘星曾经试过一上午不说话,想引起大家的注意,可结果却令人伤心。
后来还有一次,全家人说好一起去海洋馆,一大早大家就开始收拾准备,夏东海特意提醒刘梅要把照相机、摄像机都带上,好好地照一次全家福。
然后大家兴高采烈地准备出发:
诶?怎么只有4个人?说走就走的他们,留下了毫不知情的刘星。
种种偏见和忽视的发生,纵使如刘星一样阳光的孩子,也会变得冷漠。
有一次,刘星仗义勇为,打跑了欺负人的坏孩子,结果还受到刘梅一顿批评。
后来,刘星再遇到同学被打时,便不再出手相救。
所以,我们永远不能低估父母的行为,会对孩子造成多大的影响。
哪怕如“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就自食过忽视的恶果。
年轻时她忙于工作,很少跟孩子相处。
到晚年时,86岁的她一个人住在伦敦的大宅子里,她的儿女们平均6个月才来探望一次,弥留之际也没有一个亲人相伴左右。
她的女儿卡罗尔·撒切尔曾经坦言:
“母亲不应该期待我们经常去看望她,家人不在身边的日子谁都有过,我们年幼时上的是寄宿学校,也经常见不到母亲。”
美国加州大学教育学博士杰恩·梅杰在《双向养育》中强调,“育儿先育己”。
为人父母,我们都是第一次经历,但也可以做得更好。
1、说出来的爱,才有意义
在生活中,拥抱是一种很好的表达爱的方式。
孩子会感受得到父母的力量,正在给自己筑起一面安全网。
但也不要吝啬对孩子说爱,比如“爸爸很爱你”“妈妈好想你”这样的话,简单却直接,对于孩子来说已经很足够。
2、重视1-3岁的关键期
3岁之前是孩子与父母形成依恋关系的关键时期,即使父母迫于无奈要与孩子分离,也最好选在3岁之后。
3、留心情绪信号
有些年纪小的孩子表达能力尚且不足,被忽视后,很难用语言把内心的委屈和难过说出来,因此,家长需要多留意。
看看孩子是否出现厌食、呕吐、失眠、夜惊、梦游、尿床等行为。
大一点的孩子可能会表现出与小伙伴关系不和,或出现与其年龄不符的情绪负担,如沉思等等。
有些孩子甚至还会做出一些残忍的行为,比如伤害小动物。
渴望重视、关注是人类最原始的情感需求。
就好比我们养育一个孩子,不仅要给予他身体上的营养,更重要的是,给予他心理营养。
而对于孩子来说,最好的心理营养莫过于父母的关注和回应。
只有当父母真正“看见”孩子,他才会拥有面对这个世界的力量,既能与恶相处,也能施以友爱,永远乐观向上,永远纯真善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