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梁信息网

搜索
12下一页
发帖
查看 4594 回复 15

遥远的记忆-盛世唐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26 23:08:17|来自:重庆永川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重庆 来自 重庆永川区
作品简介
本作品以《旧唐书》、《资治通鉴》等史书为依据,佐以《全唐诗》、《唐才子传》等文学著作,以轻松、幽默的笔调描写了隋唐三百多年期间的军事、政治、宗教、文学情况,展示出盛唐期间恢宏博大的气势。全书拟分六部,总字数可能达二百万字,现登载的为第一部《王朝建立》。讲述隋朝建立到李渊建立唐朝,统一中国这段时间的史事。
  特别申明:此作品讲述的是正史,记录的每一件事都能从历代官方史书中找到相应的文字记录。
评分记录铜币 收起 理由
传*** + 30
总评分: 铜币 + 30 
发表于 2009-9-26 23:20:40|来自:重庆永川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重庆 来自 重庆永川区
序言
人的一生必须有梦想,有梦想才有动力,活得才滋润。对于我来说,虽然活得并不滋润,但在很早以前,也曾经有过两个梦想,说是很早,和中国五千年悠久历史相比,那是微不足道的,对我自己而言,确实是很早了,早在什么时候,大概是在小学四年级至初中二年级之间吧,现在想来,那段时间也确是我这三十五年中活得最滋润的。
  小学四年级开始看小说,那时接触的小说,一般都是历史小说、评书之类,看的第一部小说,也是评书,记得非常清楚,书名叫《孙膑演义》,稍稍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是什么内容,我这里就不赘述,怎么弄来这本书的,记不大清了,总之是非常艰苦。后面陆续看了许多的书,都是以历史评书为主,什么《呼家将》、《说唐传》等等,书大都是借的,读小学时买书不大可能,有一次在小镇书店看见一本《杨家将》,非常喜欢,价格是9毛8,可能是一直没看过这本书,下决心要弄到它,于是每天放学后就去地里挖野生麻芋子(后来知道应叫半夏),一种中药材,到镇上供销社卖,这样集攒近半年吧,终于集到一元钱,并在大人那里换了整,迫不及待的在一个星期天到镇上去买书,到了书店,理直气壮地叫售书员把那本《杨家将》拿来,颇有些现在饭店吃饭后叫小妹结账的气势,然后手往兜里一摸,顿时感觉天都塌下来了,钱不见了,顺着来时的山路寻找,碰见人就问看见地上有一元钱没有。后来回想,那天被我碰见的人都会认为我是一个想钱想疯了的小疯子吧。钱最终没找到,书也最终没买成,这个记忆在脑中之深,以至于参加工作后第一次领到工资时,一口气买了三种版本的《杨家将》。
  初中住读,情况就好多了,可以从生活费中省卡点下来,从那时起买的书渐渐多了。
  有一个暑假,到城里工作的大姐那去玩,大姐是以镇里(当时叫区)中考状元考上了中专,上了卫校,以优异的成绩中专毕业,分配到当时的地专行署级医院工作(现为省级医院),她的很多同班同学则分回了县城或镇里的医院(这里着重强调她的成绩优异,不是想要吹嘘我们家族有多么好的遗传基因,大家别误会)。偶尔一个机会,给她讲起了“五十步笑一百步”成语的来历,她居然听得津津有味,再给她讲一点历史知识,就象是讲评书一样讲,她好象是从没听过,要知道,那时她不但是我的也是我们整个镇学子的偶象啊,现在她却以偶象的目光看着我。
  天啊,于是,我有了第一个梦想:我要以评书的方式写中国历史,从盘古开天写到蒋介石跨台!
  小学六年级接触了武侠小说,有一点我比很多武侠小说迷都幸运,我看的第一部武侠小说就是金庸先生的名著《天龙八部》,没走弯路,直接养成了只看金庸、梁羽生、古龙、温瑞安四位先生写的小说的良好习惯。长大后我对三姐夫不加选择如饥似渴的阅读武侠小说的行为嗤之以鼻,为此没少受三姐的白眼。
  应当是初中一二年级吧,我已读完了金庸先生的十三部长篇小说,同时梁羽生先生的几大系列和古龙、温瑞安的名篇也看得差不多了,生活一下子变得空洞,开始异想天开,发现金先生的小说里有以宋、元、明、清等历史朝代作为背景(当时还没看《越女剑》,不知还有春秋战国的),怎么没有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唐朝呢?(《笑傲江湖》虽没注明年代,但经分析其历史背景应当是明朝,绝不会是唐朝)  
    在读评书、看武侠小说过程中,我产生了一个附加爱好,就是古典文学,特别钟爱唐诗宋词,对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唐王朝,有一些了解。
  于是第二个梦想产生了,我要写一部以唐朝为历史背景的武侠小说,最好借鉴金先生写《依天屠龙记》的写作手法,把大家耳闻目详的《隋唐英雄传》中的人物,如李世民、秦叔宝、程咬金等都写进去(金先生的《依天屠龙记》把《明英烈》中的朱元璋、常遇春、汤和等人都编进了故事)。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地明白,文字那东西不是谁都可以弄的,自己不是那块料,一晃二十多年过去,现在做的唯一还和文字沾边的事就是在工厂写点文件,严格的说,只是摘抄,把国家政策摘抄一下,变成工厂文件;还有呢,帮儿子看看作文,但自己的思路往往跟儿子思路不一致,看了半天,很难改动一字。
  有时在深夜醒来,会突然一下想起在山路上边走边看小说的童年,想起遥远的两个梦想,想起自己读过的评书,想起曾经钟爱的古典文学,想起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最耀眼的明星—盛世唐朝,想起曾经一鳞半爪读过的有关唐朝的政治、科技、文化、宗教方面的知识。
  读了当年明月先生的《明朝那些事儿》,沉寂的心灵有了丝许儿时的冲动,站在楼顶望残阳如血,霎时神交古人,我是唐朝的哪位山村野夫转世投胎吗?为什么对唐朝如此痴迷,于是,我有了生平的第三个梦想,重读唐史!
  历史人物已经安睡,属于他们的时代已经逝去,他们的欢乐、他们的痛苦随之逝去,我不忍心再次翻出,打搅他们在天堂中的灵魂,我是他们中的一员,我只要悄悄的走进,走进我的盛世!
  我有懒惰的习惯,读书做事往往半途而废,权以此篇,作为我重读唐史的宣言,鞭策自己读下去,读下去。
  2008.6.12
发表于 2009-9-26 23:33:37|来自:重庆永川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来自 广东深圳
不错,!!
发表于 2009-9-27 07:09:44|来自:重庆永川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重庆 来自 重庆永川区
  隋朝是唐朝前面一个朝代,这个朝代给大家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出了个隋炀帝,这个隋炀帝可不简单,发人挖堀了大运河,虽然大多数人认为隋炀帝是一个暴君,但从那时起到现在,受惠于这条运河的人不是少数,其中还有不少骂他的人,一边享受着人家创造的财富,一边还在不停的骂人家,这种情况并不多见吧。
  隋朝是隋炀帝的父亲隋文帝杨坚谛造的,杨坚之父杨忠本是北魏大将,北魏是中国少数民族鲜卑族建立的一个皇朝,建于公元386年,北魏皇族复姓拓跋,后来魏孝文帝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表明自己和汉族打成一片,改为单姓元。北魏后期,以大将宇文泰为主的八大柱国主持朝政,八大柱国中有两个汉人,一个叫李弼,一个叫李虎,这两人在当时已位高权重,但比起他们的后人来还要差很大一截,李弼有个曾孙叫李密,对隋唐历史有点了解的朋友都明白了,这个李密就是后来瓦岗英雄寨的李密,也就是程咬金、秦叔宝等人的老大,称了几天王的,这是后话。那李虎更加不得了,有一个比较有出息的孙子—李渊,他孙子也争气,给他养了一个震烁古今的曾孙—李世民。
  现代社会,儿子靠老子出名、挣钱的可不少,这规律在当时的老李家可不适用,全靠儿孙出名啊。
  北魏八大柱国中,宇文泰是老大,总揽全局,还有一个姓元的,是皇室,只管政务,不管军事,其余六人,每人下辖两个大将军,共十二个大将军,这十二个大将军中,有一个汉人大有名气,和上面两位类似,靠儿孙出名,他就是隋文帝杨坚的父亲—杨忠。
  写到这里,还有一个人必须要说说,当前社会,重男轻女的思想已经过时,都说生男是建设银行,生女是发展银行,这个人开了从古至今最成功的发展银行,各位还没开银行的读者,不防把他当成自己学习的模范,他就是北魏司马独孤信,此人在北周也很吃得开,如果不是死得早一点,在隋、唐都应当吃得开。
  独孤信有三个女儿,老大嫁给宇文泰长子宇文毓,也就是后来的北周明皇帝,宇文毓当了三年皇帝(称帝一年)就被他的堂兄宇文护杀掉了,但独孤信的女儿好歹也当过皇后。
  还有两个女儿,老七嫁给杨忠的儿子杨坚,就是后来很有名的独孤皇后;另一个嫁给李虎的儿子李昞,生了个很了不起的儿子—李渊,李渊当了大唐王朝首任掌门人后,立即追封自己的老子为元皇帝,庙号世祖,当然,老妈也就成了皇后,比自己大姐七妹略有不如的是死后才当了皇后。
  独孤信当了三朝老国丈,虽然后来也给宇文护杀掉了,人能活到这个份上,值啊!
  独孤家养出了三皇后,中签率高得离谱,有诗日“生子当如孙仲谋”,我认为后面应当加一句“生女要如独孤氏”。千百年后,才有宋氏三姐妹,略略可与之比肩。
  朋友,您如果养了一个女儿,那么您努力吧,如果您养了三个女儿,那么恭喜您,您等着吧,好事来了。
  这宇文泰应当是对魏孝文帝改胡姓为汉姓大为不满,他让北魏皇族恢复拓跋姓,认祖归宗,到也无可厚非,这还不出气,仗着自己是老大,让下面的小弟全改姓,李弼改姓为河徒氏,李虎改姓为大野氏,(让我想起了日本女足队员大野忍),杨忠改为普六茹氏,后来有人老是诋毁李渊是胡人,估计就是从这里来的。不过,宇文泰倒还算个好人,至死没有篡了北魏,临死时,儿子都还小,把几个儿子托付给了哥哥的儿子,自己的侄儿—宇文护。这宇文护就老大不客气了,直接让北魏皇帝下课,不但如此,还让他脑袋落地,立了自己的堂弟,宇文泰大老婆所生儿子宇文觉为天王,宇文觉这天王当了不到一年,宇文护看不顺眼了,杀了他,再立宇文泰长子,也就是前面说过的独孤信大女婿宇文毓为皇帝,这宇文毓不想重走弟弟的老路,刚有点想法,又被自己的堂兄看不惯,杀掉了。
  这宇文护也怪,既然你见不得别人当皇帝,那你就自己当吧,可他偏不,还得找个堂弟来当这个皇帝,看来他是从事屠夫这个职业上了瘾,杀得最顺手的就是皇帝。
  皇帝这个职业是个香孛孛,还真有人愿意提着脑袋陪宇文护玩,这次宇文护找了个堂弟中比较老实听话的宇文邕作为皇位继承人,称武皇帝。宇文邕面相老实,其实心中很有数,看见前面两个哥哥的下场,为了保命,对宇文护唯唯若是,唯恐一不小心,脑袋搬家。宇文护见这个堂弟如此懂事,北周政权大事小事都由自己说了算,对屠夫这个职业也失去了兴趣。宇文邕这样混了十二年,终于找了个机会,让宇文护明白了一件事:不出声的狗才咬人。可惜,他明白这个道理时所处地方不对,已经到了阎王大殿。
  中国几千年封建王朝,多个皇帝被杀,同时产生了多个杀皇帝的屠夫,有杀掉一个皇帝的,也有杀掉两个皇帝的,据好事者统计,这个宇文护以杀掉三个皇帝高居排行榜第一,无出其右者。
  你可以安息了,宇文护!
发表于 2009-9-27 09:36:16|来自:重庆永川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来自 广东深圳
继续期待
发表于 2009-9-27 18:17:20|来自:重庆永川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重庆 来自 重庆永川区
  忍了十二年,北周政权最耀眼的政治明星终于闪亮登场了,宇文邕励精图治,统一了中国北方,把北周王朝带上了繁荣的顶峰。估计是因为从死亡线上跑回来的,他对个人生活极易满足,对子女、部下要求都很严格,生活非常节俭,这和此时位于中国南方王朝的奢侈风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两种生活形式的不同,形成了后来盛唐文化的南北流派,结果表明人都还是喜欢享乐的,南北之争最终与南派大胜告终。盛唐时达官贵人、士族子弟,文化名人,都是极尽奢侈,饮酒狎妓,习以为常。史载大诗人白居易在家中养有歌妓多名,并为两家妓写诗“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写照。
  连年战事,一将功成万骨枯,这万具骷髅顶出了又一个名将—杨坚,在北魏宇文泰时代,他父亲杨忠不过是十二大将军之一,地位低于李弼,李虎,但在周武帝时代,由于杨坚的能征善战,军事政治地位超过了李弼、李虎的儿子,被封为随公,成为宇文邕的首席顾问。不但如此,杨坚还和宇文邕结成了儿女亲家,把独孤氏所生之女杨丽华嫁给了宇文邕的儿子宇文赟。
  周武帝自己也有个姐姐,封为襄阳公主,嫁给了上柱国窦毅,这窦毅也算是小舅子政治上的好帮手,就是性格比较懦弱,换句话说,胆小怕事。
  感觉那个时代婚嫁特别讲究门当户对,就是这几个人,你嫁过去我嫁过来,门第观念特别严重。事实确是如此,南北朝及后面的隋、唐时代, 是一个中国历史上最讲究身份地位的时代。
  这杨坚当了大官,也想光宗耀祖了,不再以那个洋姓普六茹为自己姓氏,改回了杨姓,下面的小弟纷纷效仿,李弼、李虎的后人都复了本姓。
  杨坚是战争中得意者,战争中也有倒霉蛋,镇守函谷的大将贺若敦,恃才自傲,确实有两把刷子,也打了些胜仗,老是得不到升迁,发了一通牢骚,结果怎么就传到宇文护耳朵里去了(这牢骚发早了,等到宇文邕掌权时发可能就不一样了),前面有交待,这宇文护最钟爱的职业就是屠夫,结果这个贺若敦不但没有升迁,反而成了屠夫的刀下之鬼。临死之时对他儿子贺若弼说:“我的志向是要平定江南,打到花花世界陈王朝去,现在不成了,只有你去完成我的志向。我的死是由我乱搅舌头引起的,你要引与为诫啊”。说完还怕儿子忘记这些话,找了一颗大针,把儿子舌头刺出了血才算了事。
  后来,这贺若弼作为隋朝平定南陈的大将之一,确也完成了父亲的遗志,只不过仍旧美中不足的是仍旧忘记了舌头被父亲刺血的往事。
  周武帝对知识分子也很尊重,山东才子李德林,文章写得好,治理国家也很有一套,在那个时候很出名,不亚于现在的明星,连周武帝都是他的粉丝,周武帝把他搜笼过来,很得意的对别人说:“我久闻李德林的大名,一向认为他是天上的人啊,人间是不可能有这种才子人才的,如今也成了我的部下了,哈哈哈”。
  宇文邕光耀后世,也终有谢幕的时候,临近谢幕时,他发现戏要演砸:他的接班人,也就是他的儿子,杨坚的女婿宇文赟,继承不了他的事业,能力不足以担当这个王朝的领导者。杨坚也认为他这个女婿“实无积德、视其相貌,寿亦不长”(《资治通鉴》语)。这都看出来了,还把自己女儿嫁给他,安的什么心啊!  
  宇文邕有这种感觉的时候,已经晚了,他还有第二个儿子,但比起他的哥哥来,更象中国南方王朝的子弟。再生一个吧,来不及了,何况就算能生,谁能保证就强于他的两个哥哥啊!
  怀着对儿子的疑惑,周武帝去了那个他不想去却又不得不去的地方。正如宇文邕所料,自己刚死,这个儿子就跑去对着他的尸体又跳又骂,大抵都是骂宇文邕管教太严,自己身为太子,没能得到好的享受,最后说了一句让天下父母心寒的经典语言“死晚矣”,想必刚上天堂的周武帝也被气得差点掉下来了吧!
  可怜天下父母心,天下为父母者,一定要以此为诫,物极必反。
  宇文邕的儿子当了皇帝,称宣帝,这下好了,想怎么着就怎么着,老子终于天下第一了,没人能管着我了。
  这小子当了两年皇帝,觉得没意思了,不过瘾了,又要当什么太上皇,把皇位传给了7岁的儿子周静帝,自己当起了天元皇帝,一口气立了五位皇后。
  五大美女并立皇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确实显出天元皇帝水平非同一般,敢想敢干。这五个皇后中,有一个是他的侄儿媳妇,某次来拜见皇帝伯父,被他看中了,结果因此事逼反了他的堂兄及侄子。
  杨坚的女儿也是五个皇后之一,《资治通鉴》中说她“性柔婉,不妒忌”,为其余四皇后和广大嫔妃所尊敬。
发表于 2009-9-29 14:53:39|来自:重庆永川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重庆 来自 重庆
加油!!
发表于 2009-9-29 21:18:35|来自:重庆永川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来自 广东深圳
楼主去凤凰玩了,要等好几天才能看到后面的!
发表于 2009-10-4 22:09:28|来自:重庆永川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重庆 来自 重庆永川区
这天元皇帝,喜欢无事找事,某天不高兴了,把杨后痛骂一顿,杨后呢,不知是修养好,还是根本就看不起这个丈夫,任他痛骂,不理不睬,用现在的话说:当你不存在。结果把这纵绔子弟激怒了,要杀了杨皇后。前面说过,这杨皇后会处事、人缘好,立马就有人把这事快马传给了杨坚、杨坚的老婆,天元皇帝伯母的妹妹独孤氏立即进宫,对这个侄儿跪拜在地,为女儿乞命,她这个侄子也真能做,对她不理不睬。《资治通鉴》中说“叩头流血,然后得免”,这老太婆为了女儿活命,头都叩出血来了,她侄子才终于松口,饶了杨皇后。
  宇文赟对杨皇后非常薄情,但杨皇后在宇文赟死后多次被杨坚劝嫁,杨皇后均未答应,终生为宇文赟守寡,死后葬在宇文赟墓旁,这是后话。
  这件事发生以后,天元皇帝对自己老丈人开始不放心了,经常对杨后说一句话“早晚要杀你全家”,这话说得多了,胆子也就大了,有一次在召见老丈人之前,对自己的保镖说,我把老丈人叫来,骂他一顿,他如果有不满的意思,你们就把他杀了。杨坚来了,被女婿无端骂了一顿,还是面带微笑,由此躲过一劫。
  中国有句古话,多行不义必自毙,当了一年天元皇帝的宇文赟,在公元580年,走完了自己诙谐搞笑的一生。
  他的儿子周静帝刚满8岁,做了杨坚的傀儡,一年后,公元581年,杨坚众望所归,正式接掌北周政权,出任隋王朝第一任掌门人,任命杨皇后的弟弟,大儿子杨勇为预备掌门人,二儿杨广为晋王,三儿子杨俊为秦王,四儿子杨秀为越王,五儿子杨谅为汉王。
  当初杨皇后听到父亲辅政,着实高兴了一阵,想到有杨坚撑腰,宇文氏大权不至于被人夺去。等到杨坚废了周静帝,才知道原来父亲还有这样大一个阴谋,从头到尾,自己都只充当了一个工具。伤心欲绝的杨皇后,对丈夫、对父亲都已失望透顶。
  杨坚当上皇帝后,也感觉对不起这个女儿,找了好几个门当户对的才子,要女儿再嫁,杨皇后都坚决谢绝。杨坚封她为乐平公主,从皇后降级做公主,杨丽华也只有苦笑了吧。
  公元609,乐平公主跟随弟弟、隋炀帝杨广到张掖,途中死于河西,享年49岁。后来隋炀帝将她的遗体运回,附葬于周宣帝宇文赟的葬地定陵。
  老杨家的女儿真的不错,个个贞烈,杨丽华有个妹妹,封为兰陵公主,嫁与才子后来官拜兵部尚书的柳述为妻,也做出了与姐姐相同的举动,后面我们慢慢再说。
  杨坚让周静帝下课的消息传到窦毅的附马府,周武帝的外甥女,周宣帝的表妹,窦毅与襄阳公主所生女儿,跑到门前,抱着胸口痛哭,边哭边说“可惜我不是男人啊,要是男人,我一定挺身而出,解救舅舅家的大祸”。这可把胆小的窦毅吓坏了,与老婆一起捂住女儿的嘴“女儿啊,你不要乱说,乱说可是要全家的命啊”。好在没外人听到这话,窦毅全家也就没事。从此,胆小的窦毅到是真喜欢这个胆子比自己不知大多少的女儿了,包括最后选女婿,都是自己亲自己出马。你还别说,他胆小怕事,挑女婿的本事倒是一流。
  国难当头,青史留名的都是女人,当红明星李德林,周武帝都是他的粉丝啊,应当说北周对他相当好吧,也摇身一变,成了隋朝的大臣,我们看《隋唐演义》中会看到隋文帝武有某某某,文有李德林,就是这个李大明星。
  自古巾帼胜须眉!
  和北周的周武帝姗姗来迟不同,隋王朝的首任掌门人杨坚上任之初就亮剑了,他上任后有一个最迫切的愿望:评书先生们说了N次,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从汉末分裂到现在已经几百年,够久了吧,也该我老杨家做一回主,合了吧!
发表于 2009-10-6 07:26:24|来自:重庆永川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重庆 来自 重庆永川区
  自古兵家,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隋文帝杨坚称得上中国历史少有的好皇帝之一,他明白要统一中国,不知要打多少硬仗,历史上很多战争,不是输给敌人,而是输给了自己,征战之前,有些事情是必须做好的。
  《隋书》对隋文帝有这样的评价:“躬节俭,平徭赋,仓廪实,法令行,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陵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二十年间天下无事,区宇之内宴如也”,一句话,这个隋文帝是个好皇帝,并且是古往今来少有的好皇帝,《隋书》是由魏征主编的,就是瓦岗英雄里面的那个魏征,也是后来唐太宗主要的谏臣,算是隋朝的敌人,隋文帝能得到敌人如此评价,应当是真的不错,他的行为也为魏征的评语作了最好的佐证。
这个杨坚,在征伐南陈之前做了几件大事:
  第一,他广纳人才。早在杨坚为北周权臣时,就注重网络人才,高颎是杨坚老丈人独孤信的家臣,曾被赐姓独孤。前面说过,当时是一个很讲究身份地位的时代,高颎出身低贱,但杨坚看出他很有才干,把他留在身边,加以重用。高颎不负杨坚知遇之恩,处处为杨坚出谋划策,高颎还有一个优良的品德,胸怀广阔,正因他有广阔的胸怀,不怕别人超过自己,推荐了不少人才给杨坚,包括杨素、贺若弼、韩擒虎、王世积、苏威等,后来都成了一代名臣。《隋书》对高颎有很高的评价“颎有文武大略,明达世务。及蒙任寄之后,竭诚尽节,进引贞良,以天下为己任……当朝执政将二十年,朝野推服,物无异议。治致升平,颎之力也,论者以为真宰相。”对高颎如此高的评价也从侧面肯定了杨坚选人用人之道。对北周的旧臣,杨坚也驾驭麾下,前面所说的李德林,得到北周政权的如此优待,仍快马加鞭投入杨坚的隋王朝,说明杨坚在拢络人才方面,确实很有一套。在隋朝建立之初,用人主要是北周旧贵族。北齐、梁的士族只能保持传统的社会声望,却失去了政治上的特殊权利。杨坚明白其中也有很多俊才能人,为了安抚这一类人,同时为自己选拔人才,杨坚采用了考试法,这就逐渐形成形响至今的科举制度,使读书人有了当官的途径。写这段时,正值公元2008年高考成绩查询期间,不知我们参加高考的学生对这一制度的创始人—杨坚,是爱还是恨。
  第二,他统一了钱币。这个事情,秦始皇曾经做过一次,但后人不怎么买始皇帝的帐,到了隋朝这个时候,始皇帝做的事基本白做了,《资治通鉴》对此有如下描述:“初(指隋朝初),周、齐所铸钱凡四等,及民间私钱,名品甚众,轻重不等”。杨坚同志看不下去了,“隋主患之,更铸五铢钱……。自是钱币始一,民间便之”。我不是经济学家,对统一钱币产生的诸多好处一无所知,但从美帝国主义对美元的态度、欧盟劳命伤财使用欧元看出,统一钱币对经济发展还是有很多益处,杨坚同志高瞻远瞩,非我辈凡夫俗子所能理解,美帝和欧盟倒是他的知已。
  第三,他修定了刑律,用现代话来说,进行了法制建设,制订了刑法。公元五八一年也是开皇元年,杨坚同志登上皇帝宝座的第一年,他命高颎、杨素、裴政等十余人修定刑律。裴政为主要修定人,相当于主编,“上采魏、晋旧律,下及齐、梁,沿革轻重,务取平允。”,把曹丕的老底子都翻出来了,只要是能用的,管他朋友的敌人的,全都拿来用。废除前世枭刑,所谓枭刑,就是犯人被斩首后把脑袋挂在柱子供大家观赏,让犯人死后也不得安生,死不能得全尸而葬,对中国古人来说是最大的悲哀,脑袋挂在柱子上供大家观赏,估计其家属也不会认为是有面子的事。杨坚同志把这些事都考虑到了,可以说是很尊重人权,现在有些帝国主义,指手划脚,说我们不讲人权,那是对中国历史太不了解,早在1500年以前,我们对犯了死刑的囚犯都如此尊重,能说我们不讲人权吗,下面的一些事例还能说明,1500年前的杨坚同志就非常注重人权了。他废除了车裂、鞭等惨刑,除了犯谋叛以上罪,一概不用灭族刑。死刑分绞、斩二等(手段多简化啊,现在一些西方国家还在喋喋不休争论的死刑,我们1500年前就由杨坚同志做了),流刑分一千里、一千五百里、二千里三等;徒刑分一年至五年五等,服刑最多不超过五年(比现在还轻松,现在除了无期徒刑,有期徒刑也有二十年的);杖刑分六十至一百凡五等;笞刑分十至五十五等。废前世审囚酷法,规定了不能刑讯逼供,不知我们现在的有些公安办案人员看见了有什么感想,是不是要退回杨坚同志以前去做办案人员,对犯罪嫌疑人想怎么搞就怎么搞。民有枉屈,得依次上告到朝廷。上述规定,生在现在的我们都感觉非常好了,但杨坚仍不满足,他真正奉行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办事精神,公元五八三年,得到刑部报告,每年断狱数还多至一万件,刑事案件在全国达到了一万件,他认为犯罪人数这么多,是由于刑法太严密所引起的,于是命苏威、牛弘等再制定新的刑法,删去了死罪八十一条,流罪一百五十四条,徒、杖等罪一千多条,剩留五百条,制定法律,共十二卷,简明实用,做到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大理寺设律博士八人,讨论疑狱,全国死罪囚,都得经大理寺复按,有点现代的工检法分制的味道,自此刑律简要,基本上为唐、宋至清各朝所沿用,就算现在,许多东西我们仍在使用。秦始皇制订的法律,隋朝以前,都是当政者使用的范本。杨坚同志推陈革新,本着处罚只是手段、治病救人才是目的的立法态度(史称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尊惜生命、尊重人权,比起始皇帝,确有很大的改进,得到了老百姓真心拥戴。
12下一页
发帖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选推荐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