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他们的亲属都比较关心“取保候审”,但是却甚少了解取保候审的性质。孙潭律师通过介绍《取保候审决定书》的方式来告诉你“什么是取保候审”,“取保候审不意味着什么”,“对取保候审最严重的误解:取保候审=未来的缓刑”等内容,希望对阅读者有所帮助。 一、取保候审决定书的结构 如下图所示,不再细述。 二、什么是取保候审 1、取保候审,跟刑事拘留一样,是刑事案件办理过程中的刑事强制措施,并非处罚。 2、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进行如下对比:殴打他人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行为,可以进行治安处罚,处5日—10日的拘留,这里的拘留(行政拘留)是行政处罚;如果殴打他人符合刑事追诉标准的,嫌疑人会被刑事拘留,这里的刑事拘留是刑事强制措施,并非处罚,刑事拘留是为侦查、审查起诉和审判服务的过程性措施。 3、取保候审的条件:符合刑事诉讼法第65条第1款规定的4种情况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取保候审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必须提供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 三、取保候审不意味着什么 取保候审意味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取保候审期间不需要被羁押(关在看守所等羁押场所)。 取保候审不意味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犯案件性质较轻,不意味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会被刑事制裁,当然更不意味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审判阶段判处刑罚时能够获得缓刑的机会。 说简单点,看得懂中文的人都明白,取保候审这四个字可以分为两截——取保、候审,取保只代表目前的状态,候审确是等待审判的未知。 四、对取保候审最严重的误解:取保候审=未来的缓刑 很多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一审判决后发现其没有得到缓刑的机会后咨询律师,为什么自己被取保了却没有被判缓刑。言下之意体现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及他们的亲属朋友最严重的误解——取保候审说明所犯的案件没多大个事,判决的时候一般都会被缓刑的,缓刑就意味着不用去坐牢了。 且不管这些人为什么有这种误解,侥幸心理作祟也罢、某些人的误导也罢、自身法律知识浅薄也罢,反正主观的误解不影响他们遭遇的客观结果。 先来说下缓刑的法律规定。缓刑是刑罚(缓刑针对的是主刑)的具体运用,符合我国刑法第72条第1款规定的4种条件的犯罪分子可以宣告缓刑,其中满足4种条件且犯罪分子是不满18周岁的人或已满75周岁的人或是怀孕的妇女,应当宣告缓刑。 从可以取保候审的情形与缓刑的条件比较可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取保候审了并不意味着判决时一定适用缓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没有被取保候审就一定不会被宣告缓刑,两者之间没有直接关联。 五、律师的意见 促使孙潭律师写本文的目的其实很简单,有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因为某些原因在相关机关办理刑事案件过程中没有委托辩护律师,他们的误解让他们付出了自由的代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为其所犯的罪行承担相应的责任,但是其所承担的法律责任应当是法定的,与其罪行相适应的,犯罪分子也不应该失去可能宣告缓刑(某种程度上是得到一定程度的自由)的机会。 当然,再补一句比较实诚的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委托了辩护律师替其进行刑事辩护也并不意味着能够被宣告缓刑。 很多人不理解律师,不妨就拿医生来对比吧。跟医院相比,律师事务所的律师给你提供法律咨询前是不收你挂号费的。就如你生病住院需要开刀,医生给患者做手术后,有些患者康复,有些患者进了太平间。律师的工作也一样,律师办理案件扭转乾坤常能为当事人避免重大损失甚至争取极大的利益,当然也有的案件回天乏术。 但是,我们都有这样一个共识:我们需要医生、也需要律师,这就是专业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