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央视“3·15”晚会将关注的视角投向了以“现货白银”为代表的贵金属场外衍生品,这亦是该晚会1991年开播以来,首次聚集大宗商品及其金融衍生品。事实上,在2014年3·15前,形形色色的场外商品金融衍生品便在中国或明或暗地存在,而在当年“3·15”之后,现货白银乃至整个场外商品金融衍生品虽然经历了不小的行政整顿和市场淘洗,但是其存在却有一定的合理性,而投诉频出、纠纷频发的根源,营销方式方法亟待改善的现状占了极大比例。
众所周知,现货白银乃至中国大宗商品场外衍生品的营销主体多爱以“专家带盘、交易指导”乃至“专户理财、代理操盘”的噱头吸引投资者。在合同邀约阶段,营销者往往对此类产品普遍存在的手续费偏高、保证金比例偏低、投资者与代理商和平台存在交易对手关系等特性及其蕴藏的风险缺乏详细说明,即便在合同文本中亦未提供足够的篇幅予以列明。
另一方面,由于人民币国际信用还需提升,国家外汇管制制度壁垒高耸,商品金融衍生品平台往往不能完全、及时地将客户头寸向国际市场释放以分散风险,故相当多的平台自身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难以承受规模较大的客户抱团“打庄”行为。2014年8月,山东青岛某商品交易中心一会员单位因客户大规模盈利而倒闭、法人代表“跑路”便是此类风险的真实体现。因此,像20世纪初证券牛市时美国某些对赌行向不同客户提出截然相反的操作建议,故意诱导部分人士亏损便很可能是一些业内主体求生存、赚利润的不宣之秘。
当场外贵金属交易场所在并不完善的法规制度下野蛮生长,当不正规交易场所或会员单位在利益选择中无情“牺牲”投资者利益,广大投资者的维权行为也就开始在国内激增,文章开头提到的“3·15”晚会成为维权大军迅速成势的导火索。
不健康的营销方式,加之不完善的市场制度、交易制度,面对投资者维权,面对“违反38号、37号文”的大声疾呼,一些不正规交易场所的倒下属于必然,而一些正规交易场所在此时则做出积极行动:东北亚贵金属交易所在去年6月启动投资者保护工程,于国内首先成立投资者保护基金,对会员单位风险做出防范,保护投资者权益;同样是去年6月,广东贵金属交易所成立了交易市场争议调解中心,类似的做法还有青岛鲁银贵金属交易中心成立鲁银争议调解中心、东交所成立客户纠纷处理中心等。
致力于服务投资者,积极防范、解决客户纠纷,是交易场所能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展望2015年,笔者由衷希望投资者、经营者日渐成熟,中国大宗现货交易市场步入正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