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梁信息网

搜索
查看 1200 回复 5

唠叨是把小刀,刀再钝,也架不住天天补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22 10:10:29|来自: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重庆 来自 重庆
0_meitu_1.jpg


家庭生活中,并不是说话多就叫唠叨。称得上“唠叨”的,是那些随口而出的、不断重复的、总给人带来负面情绪的话语,既没用又不中听。最简单如这样一幕:奶奶带着刚学会走路的小孙子在一块空地上玩,孩子一迈步,奶奶就在旁边连声说“慢点慢点,别摔跤”。请设身处地想一想,这样的话对一个刚学走路的幼儿有意义吗?学走路摔跤是问题吗?奶奶的话,会让孩子走得更好,还是仅仅降低孩子的迈步信心,并给孩子带来羞愧?

唠叨的特点是负面、无效、重复,这些特点被加到被唠叨者身上,就是自我体验不断被干扰,心理不断受阻。所以我们会观察到一种现象,一个人在什么事上被唠叨得越多,往往这方面做得越差。例如有的孩子原本有音乐方面的天才和兴趣,这天才和兴趣被家长注意到,就希望能培养出一些成就来,于是购置钢琴、聘请老师,开始天天把学钢琴的事当成教育大事来抓,并为此开始不断批评和管制孩子,几年唠叨下来,孩子对钢琴既无兴趣,技法又平庸,学钢琴成为大人和孩子都痛苦的一件事。

唠叨的人总以为别人需要他这几句话,其实只是他自己需要。
自己当食与饮的东西,到了别人那里实际上是残渣污水。
       大约2007年的一天,我乘火车从北京到天津,两城间的D字头动车刚开通,那也是我第一次乘坐这种列车,感觉很新鲜。旁边是一位姥姥和妈妈带着一个八九岁的小男孩。小男孩可能也是第一次乘这样的火车,或是平生第一次坐火车,对车上的一切都充满好奇,从一上来就想动动各种东西。前后调节一下坐椅、弄一下窗帘、打开靠背上的小桌子,等等。但不管他干什么,妈妈和姥姥全部是阻拦和训斥,不停地说“你动那个干吗?别动!”“这有什么好看的?乖乖坐着!”火车启动后,小男孩终于安静地坐了一会儿,好奇地看着窗外,看了一会儿,扭过头问妈妈,怎么他觉得不是火车在走,是外面的树在往后移。妈妈一脸不耐烦地说:“行了行了,那是你看花眼了,整天就你问题多。”男孩沮丧地把头转向窗外。过了片刻,男孩说想上厕所,姥姥一脸怀疑地说,你不是刚在车站上过了吗?怎么又要上?小男孩说他就是想上,妈妈不满地站起来,“你整天就是这样捣鼓人,我都不能安稳地多坐一会儿。”男孩说我自己去,你不用去。妈妈说:“你自己怎么能行,你又没上过这样的厕所,门你都打不开。”男孩说我能打开,妈妈一脸不屑,“你觉得你自己啥都能干呢。”边说边站起来,在前头走,男孩无可奈何地后面跟着。从厕所回来时,妈妈对姥姥说,我就知道他没有尿,他是想看看这厕所什么样,厕所有什么好看的?男孩嘟哝着辩解说,我看看和飞机上的一样不一样嘛。妈妈和姥姥都白孩子一眼,嗔怪地说“就你事多”,孩子灰溜溜地坐下了。在半个小时的车程中,妈妈和姥姥的嘴一直没闲着,絮絮叨叨,却几乎没说一句有用的话。
   唠叨没有恶意,却是一种恶习,是对“控制”的不知不觉的上瘾。上面这个男孩的妈妈和姥姥一定希望男孩聪明好学,却不知道她们的唠叨是多么伤害孩子。
   人当然不是脆弱到不能接受一点废话,每个人都有自我排毒本能,会自动化解唠叨带来的不适。就像扎一根小刺或割一个小伤口,只是痛一下,无关紧要,很快就自动愈合了。人最怕的是经常性的唠叨,负面影响在深远的岁月中慢慢呈现,发生的过程几乎感觉不到,但对一个生命的抑制作用是肯定的。它如同一把小刀子,会一点点削去一个人体内的正面生长力量,如好奇心、自信心、责任感、判断力等。
   我又想起一桩火车上见识的事情。那次是从呼和浩特到北京,路程要13个小时,我坐的是夜车,买了卧铺车厢的上铺,下铺是一位妈妈带着一个小男孩。孩子也是对一切都很好奇,一上来,就去翻窗户边挂的旅客意见本。他妈妈说,你又不认字,翻那干什么?确认了自己是哪个铺后,孩子就去翻动铺上的被子和枕头。妈妈说,别动那个,现在又不睡觉。孩子对窗边小座椅好奇,跑过去坐上又下来,看椅座自己弹回去,然后又坐上又下来,让椅座又弹回去,非常快乐的样子。妈妈说,要坐就乖乖地坐着,别老弄那个椅子,你不嫌烦啊?孩子仰头看看层叠的床铺,想踩着梯子到上面的铺位看一下,妈妈一把把孩子拉下来,那是别人的,你不能上去!小男孩一刻都闲不下来,但几乎不管孩子干什么,妈妈都要随口阻拦一下。我和孩子打招呼,问他几岁了,孩子忽然变得扭捏羞涩不肯说,和刚才的莽撞判若两人。妈妈又说,你看这孩子,这么没礼貌,快告诉阿姨你几岁了。孩子还是不肯说。我担心妈妈又逼孩子,马上对孩子说,你先别说出来,让阿姨猜猜你几岁了。我看孩子5岁左右,故意先猜他2岁,再猜他7岁,离谱的猜测把孩子逗得嘿嘿笑起来,然后我又猜他3岁、6岁,一点点地接近他的年龄,引得孩子一次次地发笑,说“不对!”待我终于猜出他5岁时,孩子又兴奋又羞涩地说了句“对了!”宛如他自己猜中了谜语,高兴地在地上蹦跳两下。他妈妈又笑着白孩子一眼说,别蹦了,坐下吧,小心摔倒。我委婉地对这位妈妈说,她的孩子非常可爱,不必总这样说他。这位妈妈也许没在意我说什么,表现出不以为然。在我和他妈妈说话时,小男孩故意过来拍我一下,然后跑回妈妈那里,看我的反应。他是想引起我的注意,于是我尽量和他多说话。但孩子的交流能力不强,我说的话他似乎经常听不懂,或是心不在焉,不注意听,很少正常回答。他的兴趣只是“招惹”我,引起我的注意,然后观察我的表情。我尽量回应他,让他感觉到我的友好,能看得出,孩子越来越放松,越来越愉快。后来我感觉困了,跟他说阿姨要睡觉了,说了晚安,我爬到了上铺。孩子看我到了上面,也想跟着上去,妈妈又阻止。我说,让孩子上来看看吧。然后告诉孩子上来时一定要抓紧,不要掉下去,并提醒他妈妈护着他。孩子非常高兴地上来了,很新鲜地在上铺东张西望,问我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我一一告诉他。很快,妈妈要求他下来,我也告诉孩子说,阿姨要睡觉了,明天早上你再上来玩好不好?小家伙没说什么,下去了。我刚躺下几分钟,头被拍了一下,原来是小男孩踩着梯子又上来了。我抬头对他笑笑。他诡异地一笑,没说什么,下去了。我闭上眼睛不到三分钟,头顶又被拍一下,又是这孩子。他调皮地笑笑,赶快又下去了。再过一会儿,头顶又被拍了一下。我装作睡着了,没再理他。这个过程一直伴随着他妈妈的训斥声,她三番五次地警告孩子,不许再偷偷爬上去,不许打扰阿姨睡觉。
   正常的5岁儿童能准确感觉别人的态度和需求,会适时地调整自己的行为,这个孩子这方面似乎有所欠缺,既胆怯又挑衅,既鲁莽又畏缩。
   孩子认识世界的过程,是心理秩序建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他的一切行为总是被阻拦,被负面评价,他就会时时处于茫然失措中。小小的人,既要发展自己,又要反抗外部压力,然后又要不断屈服,经常处于这种纠结中,本该正常建立的心理秩序就会被打乱,心理功能在某种程度上开始失效,无法对外界事物做出正常的反应,给人的感觉就是没分寸感、鲁莽或傻乎乎的。
   这个孩子尚小,还非常单纯天真,如果他妈妈能减少唠叨,以不危险、不过度打扰他人为底线,给孩子充分自由,真正把孩子当作一个“人”来尊重,孩子就会慢慢变得更懂事可爱

发表于 2014-11-22 10:13:51|来自: | 显示全部楼层 | IP未知 来自 Invalid
确实不错,顶先
发表于 2014-11-22 21:54:22|来自: | 显示全部楼层 | IP未知 来自 Invalid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在这里!
发表于 2014-11-23 12:23:27|来自: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 IP未知 来自 Invalid
……
发表于 2014-11-24 17:18:29|来自: | 显示全部楼层 | IP未知 来自 Invalid
前排,哇咔咔
发表于 2014-11-24 22:34:16|来自: | 显示全部楼层 | IP未知 来自 Invalid
顶起顶起顶起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选推荐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