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看似普通却并不普通的民国时期八仙桌准备转让,这个消息让在九龙坡滩子口上班的张女士成了大忙人。昨天,她的手机不停有电话呼入,“很多都是打来问价格的,昨晚在电视上播出了今天手机基本没停过。”
96年前
陪嫁地主家的女儿
张女士的外婆出嫁时是1917年左右,外婆家是地主,陪嫁了一大套家具,包括吃饭的桌子等。陪嫁的木制饭桌约1米2见方,桌沿下方有雕花,每组雕花都由一个蝙蝠和两朵兰花图案组成,这是取“福从天降”之寓意。记者昨日看到,因为年代较久,桌子大部分变成灰白色了,这是木材的原始颜色。
60年前
陪嫁新中国的女工
1952年,张女士的父母结婚,她的父母当时都是建筑单位的工人,那时经济比较困难。“外婆说家里这张桌子比较值钱,就给母亲当作了陪嫁。”
由于这张桌子用料扎实,重达35公斤左右,不易搬运。当时,张女士的父亲力气很大,一个人从白市驿扛着这张桌子出发。张女士的父亲出发时是第一天早晨,当天晚上他扛着这张桌子到了歌乐山镇,就在路边歇了一夜,第二天天一亮,吃了点干粮又接着赶路,在第二天天黑时分才把桌子扛回位于大坪的家中。
这张桌子陪伴张女士的母亲度过了她的一生。
37年前
它兼具书桌的功能
张女士从懂事时起,就非常喜欢家里这张雕花的桌子。它的作用不仅是饭桌,在她上学以后,这张桌子还成了她的书桌。“有时做作业遇到难题,就用脚去使劲蹬桌子,让它在地上磨得吱吱响。”因为长期使用,桌面估计被磨薄了一厘米左右,即便如些,它还基本保持平整。
5年前
它终于“退休”了
2007年,这张桌子闲置了起来。家人花了700元将其运到铜梁一个小区的露台上敞放着,“如果不是风吹雨打的话,它的颜色还会更好看一些。”张女士摸着桌沿边的雕花图案说,今年国庆节前,她将桌子从铜梁运回,想为它找个好“婆家”,让它有个更好的归宿。
重庆晨报记者 陈军
张女士想给这张百年八仙桌找个新“婆家”。(受访者供图)
这张桌子看起来依然很扎实,桌沿的装饰雕花除一朵兰花在运输途中缺损外,保存得相当完好。44岁的张女士说,这张桌子有百年历史,曾经两次被当作嫁妆,一次是外婆,一次是母亲,因为母亲已去世,她想把桌子转让给爱好收藏的人士,给它找个好“婆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