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4-9-24 16:30:36|来自: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重庆 来自 重庆
铜梁毓青山山脉中段的北山之巅,有一道海拔约800米的叫做龙岭的山脊。龙岭山势崔巍,首尾狭窄,仅容一人通过,中间宽敞处也不超过100米。加上两边都是悬崖峭壁,地势非常险峻。南宋末年,当地政府曾组织乡民在龙岭筑铁围寨御敌,大败蒙军,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铁围寨也因此成为扬名重庆的千年雄关。
雄关漫道真如铁
铁围寨位于铜梁与璧山交界处,距虎峰镇约十二里。天朗气清的九月,记者从虎峰镇出发,由温汤峡往北顺着峡谷进入西泉村十三社,一道巍峨的山脊进入视野,这就是龙岭了。但见四处荒草丛生、野蕨封路。怎么上龙岭,怎么找铁围寨呢?看来不找当地导游是不行了。当地人导游叫李世德,今年64岁。他听我要去铁围寨,上上下下打量了我几眼,慢悠悠地说:“恼火哟。寨子早就没了,只剩下寨门了。以前倒有一条独路可以爬上去,现在根本就没路了。”我赶紧表示没问题,“你上得去我就上得去”。
当地导游点点头,便在前头带路,抄近路上龙岭。于是开始了非常枯燥的一段登山旅程。说它枯燥,是因为周遭全是半人高的野草野蕨和密密麻麻的竹林杂树,看不到远山,听不到近水,让人产生一种“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错觉。再加上只做了登山的准备,却没做穿越丛林的准备,短袖T恤无法抵挡那些锋利的藤刺、草锯,手臂被割得满是口子。“快到了,快到了。”当地导游看到我受伤,这般出言安慰。
我其实没在意那些小伤口,只是对视线望不出去的丛林没耐心。当攀上龙岭时,那种烦躁的心绪一扫而光。由于无人砍伐,这一道绝岭上“多生寒树”。虽然同样草蕨茂盛,但视野十分开阔。站在龙岭上,东望是璧山,西望是铜梁,不由生出“大地在我脚下”的万丈豪情,几欲振臂长啸。而那残存的战壕、城墙、烽火台,长满杂草的东寨门、西寨门,则让人生出沧海桑田的感慨。
金戈铁马今何在
相传南宋末年,蒙古大军挥师南下,成吉思汗之孙蒙哥率十万大军进攻合川钓鱼城。因久攻不下,蒙哥派一支人马绕道铜梁-璧山,想先攻下重庆后再溯嘉陵江而上夹攻钓鱼城。这支人马在经过毓青山山脉中段北山之下的石凼沟时,望见龙岭之上堞垛森然、旌旗猎猎。原来是当地政府为防患于未然,提前在此建寨防敌。蒙军将领想耀武扬威,便立马挥剑下令攻寨。不料蒙军爬到半山腰时,龙岭之上突然滚下不计其数的巨石、木头,给了蒙军当头一击。随即,四野杀声震天,飞箭如雨。蒙军大败,落荒而逃。人们为纪念这次战斗,把这个山寨命名为铁围寨,取铜墙铁壁固若金汤之意。
后来,蒙古族统一中国,建立元朝,铁围寨圮废在毓青山的龙岭的荒草之中。史料显示,明朝末年,张献忠曾率部队到铁围寨歇息。清朝初年战乱,当地乡民修复古寨,凭此险要地形作为安身之所。而今的铁围寨,刀光剑影已经暗淡,鼓角铮鸣已经远去,取而代之的,是参天松柏、滴翠修竹,还有荒烟蔓草中的虫弹鸟唱。
据当地导游讲,铁围寨的至高点,是一个用条石垒成的高约3米的烽火台。这个烽火台虽有多处垮塌,但至今遗迹犹在。抗日战争时期,烽火台还起过监视日本飞机的作用。除烽火台,铁围寨的遗迹还有保存得较好完好的东寨门和西寨门。以前,有很多行人商旅翻越龙岭,穿过两道古城门,往来于铜梁、璧山两地。东寨门附近都还有一块宽敞的平坝,是当年人们开辟出来供人休憩用的,还有人在那里搭凉棚卖茶水、零食等。当地导游告诉记者,寨上人气最旺时,居住人口多达2000人。“我小时候常常上铁围寨捡柴,上山的路是一条宽大的石板路,很好走。那时还看到好几个院落的遗址,还有一口古井,水很清澈,我去喝过。”如今,那条路早已被蕨草和竹木封住,那曾经人语喧哗的的院落,也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游客无法目睹其真容了。
凉风寺与梭米石
在紧靠龙岭南边,有一座海拔约700米的无名峰。无名峰虽无龙岭之险峻,却常年草木蓊郁,霞蔚云蒸,可谓风姿独秀。相传很久以前,一个云游四海的高僧来到这座无名峰,发现这里有一尊圆滚滚的石头在吸收天地灵气、日月精华。他决定住下来一探究竟。又因喜爱这里的清幽,就凭一己之力,在峰顶辟地修了一座小小的寺院,收了一个徒弟。寺院四周古松如盖、翠柏森森,即使在最炎热的夏季三伏天,寺院依然风凉气爽,令人心平气和。高僧就将这寺院取名为凉风寺。
两年后,高僧窥破了石头的秘密,便离开凉风寺。临走前,他把徒弟叫到跟前,讲了自己逗留无名峰修建凉风寺的原因,并叮嘱道:“我这一去,估计不会再回来了。唯一放心不下的,是寺院旁边的石头。它虽然还在沉睡修炼,其实已经通灵,万不可用硬物去敲击或损毁。我走后,你不要张扬,要多多留意保护它。它醒来,自会报答你。”高僧走了,徒弟谨遵师命,不动声色地守护着那尊石头,却无论如何看不出有何异样。
光阴荏苒,转眼又过了两年,毓青山附近一带发生干旱,加上战乱和蝗灾,民不聊生。凉风寺的和尚也缺少粮食,无以度日。想起高僧临走之言,和尚便跪在那石头前祝祷。正要倾诉、哀告之际,却见石头的圆肚子上开出一个黄豆粒大小的孔来。白花花的米从那个小孔里源源不断地流出来。和尚大喜,赶紧用瓦罐把米装起来。说也奇怪,灵石每次流出来的米刚刚够那和尚吃一天。第二天一大早,和尚又去灵石处求米。灵石每天都满足他的要求,他便给灵石取名叫梭米石。
梭米石会自动流出米来,和尚自然不担心没食粮,他的生活便悠闲起来,也不种庄稼了,每天除了朗读佛经,就是强身健体做运动。不料附近的猎户渐渐发现了梭米石的秘密,就来凉风寺,要求把大米分一半给他。和尚为了保护梭米石,只好把米分了一半给猎户,并请求猎户保密。猎户把米带回家,夫妻俩都非常高兴,当天晚上又商量着如何利用梭米石发大财。第二天,他们比和尚起床还早,来到梭米石求米,梭米石却没反应。他们只好躲在一边,等和尚到来求米时,他们就凑上前去,让和尚多求一些。和尚当然不答应。那个猎户就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铁锤、凿子将出米孔凿大一点。哪知刚凿下一块石头,梭米石就停止出米了。猎户非常生气,使劲凿,把出米孔凿得更大,可是,梭米石始终无动于衷。原来,梭米石是通过吸引天地灵气、日月精华来修炼自身、孕育大米的,猎户凿大了出米孔,泄漏了梭米石的灵气、精华,它从此变成了一尊废石。时至今日,这尊梭米石还立在山顶,但凉风寺却已片瓦不存。
文/卿德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