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梁信息网

搜索
查看 5582 回复 0

重庆直辖21岁,却是一座正在消失的城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6-19 15:15:50|来自:重庆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重庆 来自 重庆
1997年3月14日,继北京、天津、上海之后,重庆被列为中国第四个中央直辖市,也是中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当年6月18日,重庆直辖市正式挂牌成立。转眼间,今年已经是重庆直辖后的第21年。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21岁的重庆都是当下最具活力的中国城市之一。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重庆正变成我们熟悉又陌生的城市,一些具有浓厚重庆味道的城市符号也逐渐消逝。

码头文化
1.png
重庆有长江、嘉陵江两江交汇,是天然港口。有港口就有码头,朝天门码头、嘉陵码头、东水门码头等地船来人往,成群结队的搬运夫肩挑背扛,喊着响亮的号子。独特的自然环境以及千百年的风雨历程,重庆人塑造了属于自己的“码头文化”。
当年那些老码头已经逐渐远去,取而代之的是新兴的现代化港口。那些由码头而产生的文化也逐渐淡去。现代化的大都市文明已经占领了这个码头城市的地盘。

十八梯
2.png
十八梯位于重庆渝中半岛较场口,是一条连接重庆上半城和下半城的老街,把山顶的繁华商业区和山下江边的老城区连起来。通道全部由石阶铺成,这里的每一步梯子、每一方石块,都留着岁月碾过的痕迹,虽不是历史文化遗迹,但却是最具浓郁巴渝特色的城市符号。
市井的十八梯终究没能逃过城市建设的步伐,这个外人眼中重庆的“贫民窟”在近几年慢慢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之中。或许修缮后的十八梯仍将成为重庆的标志,可你是否还记得它曾经的样子?

山城棒棒军
3.png
曾几何时,走在重庆的街头巷尾,成群结队的身着旧蓝衣裤、脚蹬军胶鞋、手提绑绳、肩挑扁担的“棒棒”处处可见。他们在码头上挥汗如雨、肩挑背扛地为过往的船只装卸货物,或者走大街穿小巷,帮人提点东西,搬点重物,以此养家糊口。山城棒棒军在“黄金时代”一度达到40万人的群体,几乎挑起了半个重庆城的建设。
随着物流等服务行业不断兴起,城市轨道交通越来越发达,孕育“棒棒”的土壤正在变得日益贫瘠,棒棒的人数在急剧减少。

吊脚楼
4.png
老重庆的吊脚楼,是用杉木、楠竹等最廉价的建筑材料,以穿逗结构和捆绑方式搭建,他们参差或并排地矗立在陡坡、峭壁、悬崖之上,大都一面临街,一面依山或傍水,窗外是最美的风景线。它们简单暴力的建筑方式看似简陋而弱不经风,却能牢牢地屹立数十年,长长久久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如今很多新式的吊脚楼一一修建了起来,他们更加牢固更加华丽,但却不及老式吊脚楼那一梁一柱上都刻满了故事。抖音上最热门的洪崖洞仍在提醒着我们最初吊脚楼的模样,可也远不见当年的风味。

轮渡
5.png
1938年1月1日,重庆主城的轮渡开航。在此后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轮渡成为了市民过江的首选交通工具。到上世纪80年代,重庆轮渡迎来最辉煌的时候:共有轮渡近40艘、过江航线多达19条,平均每天乘客量超过10万人次。
现在重庆境内已建起近一万座大小桥梁,被誉为“中国桥都”。渐渐地重庆市民选择了从桥上过江渡水的捷径,习惯了坐着公交车从桥上到达对岸的生活方式,曾经人声鼎沸的轮渡码头冷清下来,很多轮渡航线几乎无人乘坐只得停航。

缆车
6.png
依山而建、靠着缆绳上下穿行于江边、山腰的缆车,是一种比较原始的轨道交通,可以说是重庆因地制宜发展起来的一种交通工具。而且重庆先于国内任何地方有了客运缆车,最早的一条望龙门缆车轨道据说还是茅以升在抗战时主持修建的。
曾几何时,乘缆车观两江交汇美景,是何等惬意。后来,缆车因为道路建设的关系或拆除,或废弃,现已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

嘉陵江索道
7.png
1982年元旦,起于渝中区沧白路,横跨嘉陵江至江北嘴的嘉陵江索道试运营,这是国内首条跨江公共客运索道。多年来,嘉陵江索道作为渡江的交通工具,承载了很多重庆人上班、上学、进城的集体记忆。乘坐索道过江,是重庆人引以为豪的城市特色。
但是,随着一座座跨江大桥逐渐落成,城市道路交通网逐渐完善,嘉陵江索道的功能日渐弱化,最终等来了停运的命运。

天府可乐
8.png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以天然中药成分构成的天府可乐面世,迅速在川渝地区红极一时。1988年,天府可乐在中国可乐市场占有率一度达到75%。1994年,天府可乐与百事可乐合资后销量逐渐减少,高额的亏损使其逐渐被雪藏,淡出重庆人的视线。
直到2016年天府可乐才正式复出。曾经5毛钱的玻璃瓶,承载了一代重庆人的青葱岁月。天府可乐的东山再起,一等就是22年。

山城啤酒
9.png
“山城啤酒,知心朋友”这句广告语在重庆早已家喻户晓,足见山城啤酒在重庆市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一度,不少外地啤酒不惜巨资进攻重庆市场,但山城啤酒仍稳稳占据重庆市场90%以上份额,创造了让业界同行称奇、羡慕的“山城啤酒现象”。
不过辉煌的历史很快就被湮没,随着重庆啤酒彻底易主嘉士伯,山城啤酒最终成为回忆。

重庆高粱酒
10.png
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可谓是老重庆江水边生活的写照。重庆高粱酒就像重庆这座城市一样,天生自带一种包容的气质。最为著名的江津白沙烧酒,融汇千年川酒的古法技艺,将本地的单纯高粱和重庆人对于味觉的敏感融合起来,化作一杯杯醇酒,走进宴会餐厅、商务会所,深受饮者喜爱。
随着新生代消费水平的逐渐提高,年轻人越来越注重酒的口感与品味。重庆江记酒庄生产的轻口味高粱酒,传承了白沙烧酒传统的精酿高粱酒工艺,成为当下中青年菁英群体喜爱的“新”重庆味道。

解放碑
11.png
在山城重庆最能体现重庆人精神,最具代表性的就要数人民解放纪念碑了。曾经的解放碑算是重庆最高的建筑,所有到解放碑的市民都会抬头默默地仰望。它以深厚独特的历史内涵,牵动着无数人敬仰的目光。
现如今解放碑四周早已高楼林立,无比繁华。当华灯初上,灯火璀璨的时候,解放碑仍会以自己的光彩伫立在霓虹之中。虽然原本高大的解放碑显得矮小了许多,但它仍是人们心中无可替代的记忆。

防空洞
12.png
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促使了重庆防空洞的产生,被修建出来以后,它们就不同于那些拆了又建、建了再拆的普通地面建筑,而是一直在那里,经历城市人、事的变迁。战时防空洞主要用于躲避空袭,后来钻洞子纳凉也成为一代重庆人的童年娱乐项目。
时光流逝,不安定的生活已经烟消云散,人们已经习惯把和平当作最好的掩体。回顾当年火红的生活,更多人心中珍藏的是那段峥嵘岁月中抹不去的记忆,和那段与防空洞有关的日子。

国泰电影院
13.png
国泰电影院的前身,是被称为抗战大后方文化圣地的国泰大戏院,是重庆最早的影剧院。陪都抗战时期,许多文化及演艺界人士,纷纷来到重庆,使这里形成了浓郁的文化艺术氛围,他们为抗战竭尽宣传之力,其中许多剧作,都是在国泰大戏院演出。
1937年大戏院落成开幕,其后曾两遭日军轰炸,修复后取名国泰电影院,1953年更名和平电影院,文革期间易名东方红电影院,1979年改回和平电影院,1993年又更名为国泰电影院,直至2007年拆除,在原址附近重建了一座国泰艺术中心。
国泰电影院,这个曾经见证了山城的沧桑和繁荣,华丽而典雅的建筑,承载了太多重庆人的历史情感,从此仅能从历史的记忆中去搜寻。

老茶馆
14.png
旧重庆,大码头,茶馆遍布大街小巷。那时候山城老茶馆随处可见,不管年轻人还是老年人一有时间都会找个地方坐下来,摆摆龙门阵,安安静静地品上一杯茶,一下午就这样悠然自得地过去了。
在那个信息不畅的年代,茶馆具有信息交流与传播的功能:市井奇闻,官场秘闻,大至皇帝下台,小到寡妇嫁人,在茶馆里都能听到真真假假的消息。还有买卖人在茶馆里谈生意,袍哥大爷在茶馆里吃讲茶,川剧、评书、金钱板……你方唱罢我登场,茶馆里好不热闹。
在快捷的都市生活环境下,现在人们的休闲地点更多地变成了咖啡厅、冷饮店、麻将馆……人们记忆中遍布街头巷尾、黄葛树下的那些老茶馆已经渐行渐远,很多都已经不复存在了。

蒲扇
15.png
旧时每到夏天,专门有人用棕叶编制成蒲扇出来卖,因而蒲扇也叫棕扇。一把传统的手工棕扇,可以用上三四年甚至更久。在炎热的夏天,出门逛街,一边走路一边拿着一把棕扇揺,既优雅,又凉快。
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不少人家里都买了风扇、空调,传统的蒲扇渐渐失去了用武之地,在市场上几乎绝迹。但很多重庆的老人家里都还有这种蒲扇,这是属于重庆人夏天的记忆。

嘉陵摩托
16.png
作为曾经辉煌一时的“中国摩托车之王”,嘉陵摩托在全国拥有极大极佳的声誉,甚至一度成为摩托车的代名词。那时在消费者心目中,“重庆造”蕴涵着“正宗”之意,“重庆造”就是中国摩托车制造的领头羊。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摩托车的需求已从功能性转化为精神性,城市里大多数年轻人眼中只有哈雷、杜卡迪等一些有精神张力的摩托车品牌。

世易时移,当年的老码头已经逐渐远去,街头的棒棒也渐生华发,停运的嘉陵江索道,拆迁中的十八梯,它们无不是这个年轻都市成长的见证。它们代表着老重庆的个性与嬗变、灵性与魂魄,代表着重庆人的根与源。
可是如今的重庆太快了,城市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许多老味道被逐渐遗忘。城市需要的不仅是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线、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还有人们情感可以寄托的老胡同、老街坊、老味道。
也许在你我的记忆中也有一个可能早已消逝了的地方,然而记忆深处还是会有某一个角落保留着最初的味道……
重庆直辖21年,别因城市发展脚步的一路前行,让历史的痕迹彻底消失。那些记忆中的重庆味道,仍希望能以一种新的方式传承下去。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选推荐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